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十四年抗战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阐述框架新议

发布时间:2021-01-12 17:57
  <正>引言2017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函件,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1)。这一函件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议题,十四年抗战也引发广泛讨论。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八年抗战"已然成为习惯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文学史中的抗战文学及相关概念
二、七七事变与抗战文学发生新议
三、九一八事变的文学史转折意义与十四年抗战文学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名”[J]. 张武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2]东北抗日报告文学关于战时中国的言说[J]. 赵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从《中国的一日》看1936年中日危机下的民众反应——以南京、上海、北平、天津为例[J]. 王汉东.  人文论谭. 2016(00)
[4]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李怡.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3)
[5]《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与渊源[J]. 张中良.  文艺争鸣. 2015(07)
[6]《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副刊与抗战文学的发生[J]. 张武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左翼戏剧是三十年代戏剧的主流吗?[J]. 陆炜.  南大戏剧论丛. 2014(02)
[8]日本“十五年战争”论的前世今生[J]. 伊势弘志,葛睿.  抗日战争研究. 2014(01)
[9]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J]. 潘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10]析《中国的西北角》连版九次的原因[J]. 蒋忠波.  编辑之友. 2011(12)



本文编号:2973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3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