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传闻与虚构中的“赵匡胤妹妹”——试论不同文本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改编和创造
发布时间:2021-01-13 02:24
正史对"赵匡胤妹妹"的记载相对真实可靠,却又简单制式,隐藏了个性化、私人化和情感化的信息,使这一人物显得较为空洞模糊。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则使之呈现出另一个可能的侧面,与正史的相关记载有区别,而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更为接近。在戏曲小说等作品中,"赵匡胤妹妹"逐渐演变为世人熟知的皇(王)姑赵美容,其中年形象为忠勇的女英雄、女将,青年形象则为刁蛮任性的公主,相比历史真实性,更注重艺术真实性。在版画插图和建筑装饰纹饰中,赵美容主要以女英雄、女将的形象出现。广东祠庙建筑中的"赵美容打飞熊"灰塑和木雕即以此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赋予这一人物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红漆木雕梁枋局部
图5 清红漆木雕梁枋局部图3-图6这四幅故事图中人物的穿戴、动作,以及许多道具,均深受戏曲的影响。其图像叙事准确,如图3所示灰塑更辅以文字说明,故而主题均明确突出,易于辨别;此外亦注重营造戏剧氛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尽管“打飞熊”故事的具体出处暂时难以考辨,但可以肯定的是,《赵美容打飞熊图》充分展现了赵美容的神勇,而飞熊便是最有力的衬托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谓:“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29)“非罴(熊)”演变为“飞熊”,并衍生出“飞熊入梦”一典,即周文王因梦见飞熊而得姜尚的故事,喻指圣主能得贤臣的吉兆。《武王伐纣平话》叙西伯侯梦见飞熊,周公旦解梦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贤出世也。梦见熊,更能飞者,谁敢当也?”(30)此段文字兼书中插图(图7)均表明“飞熊”乃是熊生双翼能飞者。而在《封神演义》中,“飞熊”已演变为胁生双翼的白额猛虎:“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熊也。”(31)结合明万历年间金阊书坊舒冲甫刻本中的插图(图8)来看,其形象与《赵美容打飞熊图》中的“飞熊”相似。虎已是猛兽,再添双翼,更是凶猛难当。在《赵美容打飞熊图》中,一些武将和士兵跃跃欲试,欲从旁相助或接替上场,可见飞熊确实较难对付。而赵美容既能只身降伏此等猛兽,自然是武艺高强、英勇不凡。因此,这一故事图所呈现的依然是其“女英雄”形象。然而,作为陈氏书院和佛山祖庙等建筑的装饰纹饰,《赵美容打飞熊图》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此,其象征意涵才是关键所在。
图3-图6这四幅故事图中人物的穿戴、动作,以及许多道具,均深受戏曲的影响。其图像叙事准确,如图3所示灰塑更辅以文字说明,故而主题均明确突出,易于辨别;此外亦注重营造戏剧氛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尽管“打飞熊”故事的具体出处暂时难以考辨,但可以肯定的是,《赵美容打飞熊图》充分展现了赵美容的神勇,而飞熊便是最有力的衬托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谓:“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29)“非罴(熊)”演变为“飞熊”,并衍生出“飞熊入梦”一典,即周文王因梦见飞熊而得姜尚的故事,喻指圣主能得贤臣的吉兆。《武王伐纣平话》叙西伯侯梦见飞熊,周公旦解梦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贤出世也。梦见熊,更能飞者,谁敢当也?”(30)此段文字兼书中插图(图7)均表明“飞熊”乃是熊生双翼能飞者。而在《封神演义》中,“飞熊”已演变为胁生双翼的白额猛虎:“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熊也。”(31)结合明万历年间金阊书坊舒冲甫刻本中的插图(图8)来看,其形象与《赵美容打飞熊图》中的“飞熊”相似。虎已是猛兽,再添双翼,更是凶猛难当。在《赵美容打飞熊图》中,一些武将和士兵跃跃欲试,欲从旁相助或接替上场,可见飞熊确实较难对付。而赵美容既能只身降伏此等猛兽,自然是武艺高强、英勇不凡。因此,这一故事图所呈现的依然是其“女英雄”形象。然而,作为陈氏书院和佛山祖庙等建筑的装饰纹饰,《赵美容打飞熊图》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此,其象征意涵才是关键所在。祠庙在中国古代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功能。以祠堂论,其“所担负的责任,既承继历史,也指导今生,还规划未来,充分体现出其教化的功能。教化最直观的形式,莫过于宣扬封建伦理的内涵”(33)。宣扬传统道德,施行伦理教化,传导主流价值,均体现了祠庙的教化功能。其目的从小处说是为了作育人材、兴宗旺族;往大处说,则有安定社会、维护秩序、兴邦治国之意。受此影响,祠庙建筑的装饰亦注重传播道德伦理观念和引导主流价值取向。与其他人物故事题材的祠庙建筑装饰纹饰一样,《赵美容打飞熊图》亦以具象的方式展现了抽象的概念。因是在帝王面前降伏飞熊,故这一主题的故事图不仅突出了“勇”,亦暗含了“忠”,而“忠勇”正是传统社会所崇尚的一种高贵品质和理想人格。在国难当头、强寇环伺之际,“忠勇”又升华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情操。这四幅装饰图均制作于清末,彼时国家危亡,列强虎视眈眈,而广东正处于中外冲突的前线,对这场新的“华夷之争”极为敏感。爱国民众对抵御外侮和保家卫国的渴望,以及对中华思想文化的维护和宣扬,或许正是“赵美容打飞熊”故事及其图像产生的原因。在图6所示金漆木雕中,被打倒在地的飞熊旁有一西洋打扮的男子,他正向女英雄低头躬身,似也屈服于她的神勇。通过降伏猛兽来震慑外敌和彰显国威,这是一种经典的民间叙事模式,亦是一种相对朴素的认知,然而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却是可贵的。此外,在帝王面前降伏猛兽的主题往往又传达了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价值追求。《赵美容打飞熊图》则在此基础上,将个人价值融入更崇高的社会价值之中。
本文编号:2974020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红漆木雕梁枋局部
图5 清红漆木雕梁枋局部图3-图6这四幅故事图中人物的穿戴、动作,以及许多道具,均深受戏曲的影响。其图像叙事准确,如图3所示灰塑更辅以文字说明,故而主题均明确突出,易于辨别;此外亦注重营造戏剧氛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尽管“打飞熊”故事的具体出处暂时难以考辨,但可以肯定的是,《赵美容打飞熊图》充分展现了赵美容的神勇,而飞熊便是最有力的衬托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谓:“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29)“非罴(熊)”演变为“飞熊”,并衍生出“飞熊入梦”一典,即周文王因梦见飞熊而得姜尚的故事,喻指圣主能得贤臣的吉兆。《武王伐纣平话》叙西伯侯梦见飞熊,周公旦解梦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贤出世也。梦见熊,更能飞者,谁敢当也?”(30)此段文字兼书中插图(图7)均表明“飞熊”乃是熊生双翼能飞者。而在《封神演义》中,“飞熊”已演变为胁生双翼的白额猛虎:“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熊也。”(31)结合明万历年间金阊书坊舒冲甫刻本中的插图(图8)来看,其形象与《赵美容打飞熊图》中的“飞熊”相似。虎已是猛兽,再添双翼,更是凶猛难当。在《赵美容打飞熊图》中,一些武将和士兵跃跃欲试,欲从旁相助或接替上场,可见飞熊确实较难对付。而赵美容既能只身降伏此等猛兽,自然是武艺高强、英勇不凡。因此,这一故事图所呈现的依然是其“女英雄”形象。然而,作为陈氏书院和佛山祖庙等建筑的装饰纹饰,《赵美容打飞熊图》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此,其象征意涵才是关键所在。
图3-图6这四幅故事图中人物的穿戴、动作,以及许多道具,均深受戏曲的影响。其图像叙事准确,如图3所示灰塑更辅以文字说明,故而主题均明确突出,易于辨别;此外亦注重营造戏剧氛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尽管“打飞熊”故事的具体出处暂时难以考辨,但可以肯定的是,《赵美容打飞熊图》充分展现了赵美容的神勇,而飞熊便是最有力的衬托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谓:“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29)“非罴(熊)”演变为“飞熊”,并衍生出“飞熊入梦”一典,即周文王因梦见飞熊而得姜尚的故事,喻指圣主能得贤臣的吉兆。《武王伐纣平话》叙西伯侯梦见飞熊,周公旦解梦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贤出世也。梦见熊,更能飞者,谁敢当也?”(30)此段文字兼书中插图(图7)均表明“飞熊”乃是熊生双翼能飞者。而在《封神演义》中,“飞熊”已演变为胁生双翼的白额猛虎:“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熊也。”(31)结合明万历年间金阊书坊舒冲甫刻本中的插图(图8)来看,其形象与《赵美容打飞熊图》中的“飞熊”相似。虎已是猛兽,再添双翼,更是凶猛难当。在《赵美容打飞熊图》中,一些武将和士兵跃跃欲试,欲从旁相助或接替上场,可见飞熊确实较难对付。而赵美容既能只身降伏此等猛兽,自然是武艺高强、英勇不凡。因此,这一故事图所呈现的依然是其“女英雄”形象。然而,作为陈氏书院和佛山祖庙等建筑的装饰纹饰,《赵美容打飞熊图》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此,其象征意涵才是关键所在。祠庙在中国古代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功能。以祠堂论,其“所担负的责任,既承继历史,也指导今生,还规划未来,充分体现出其教化的功能。教化最直观的形式,莫过于宣扬封建伦理的内涵”(33)。宣扬传统道德,施行伦理教化,传导主流价值,均体现了祠庙的教化功能。其目的从小处说是为了作育人材、兴宗旺族;往大处说,则有安定社会、维护秩序、兴邦治国之意。受此影响,祠庙建筑的装饰亦注重传播道德伦理观念和引导主流价值取向。与其他人物故事题材的祠庙建筑装饰纹饰一样,《赵美容打飞熊图》亦以具象的方式展现了抽象的概念。因是在帝王面前降伏飞熊,故这一主题的故事图不仅突出了“勇”,亦暗含了“忠”,而“忠勇”正是传统社会所崇尚的一种高贵品质和理想人格。在国难当头、强寇环伺之际,“忠勇”又升华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情操。这四幅装饰图均制作于清末,彼时国家危亡,列强虎视眈眈,而广东正处于中外冲突的前线,对这场新的“华夷之争”极为敏感。爱国民众对抵御外侮和保家卫国的渴望,以及对中华思想文化的维护和宣扬,或许正是“赵美容打飞熊”故事及其图像产生的原因。在图6所示金漆木雕中,被打倒在地的飞熊旁有一西洋打扮的男子,他正向女英雄低头躬身,似也屈服于她的神勇。通过降伏猛兽来震慑外敌和彰显国威,这是一种经典的民间叙事模式,亦是一种相对朴素的认知,然而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却是可贵的。此外,在帝王面前降伏猛兽的主题往往又传达了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价值追求。《赵美容打飞熊图》则在此基础上,将个人价值融入更崇高的社会价值之中。
本文编号:2974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