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初遗民散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6:52
  清初遗民散曲是我国散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不仅数量众多,在质量方面也颇具开采价值。但由于学界对于清代散曲历来已有“大衰”之评,清初遗民散曲遂较少被人论及。清初遗民散曲时代色彩浓厚,群体特征鲜明,作家的地域构成十分集中,其情志内涵、艺术表达方式等较前代散曲都有所突破。本文选取清初遗民散曲为研究对象,立足文本,探析遗民散曲的整体风貌。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划分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界定出清初遗民曲家15人。同时,从宏观视角概述了遗民曲家创作情况、生存方式、遗民散曲生成的时代背景及曲家的群体特征。第二部分对遗民散曲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咏物散曲、闺情散曲、写景散曲和咏怀散曲四类,并对每一类型的散曲数量进行了统计,概述其创作特点。第三部分深入挖掘遗民散曲的情志内涵。除遗民文学黍离之悲、避世之情的基调之外,清初遗民散曲增添了反思与批判官场社会、感念亲情与友情的内容,极大丰富了遗民散曲的情感内涵。第四部分着眼于清初遗民散曲的艺术开拓,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的雅化、典故运用的繁复化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传统诗歌与散曲艺术表现方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遗民散曲向“志情文学”的方向逐...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初遗民散曲作家与散曲创作
    (一)遗民成员的界定和本文研究对象的划分标准
    (二)遗民散曲作家的创作情况
    (三)遗民散曲生成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群体特征
        1.时代玉成:明清时世对遗民曲家创作的影响
        2.曲韵江浙:清初遗民散曲作家的地域构成
        3.多样抉择:清初遗民散曲作家的生存方式
二、清初遗民散曲的题材类型
    (一)咏物散曲
    (二)闺情散曲
    (三)写景散曲
    (四)咏怀散曲
三、清初遗民散曲的情志内涵
    (一)黍离之悲故国之戚
    (二)避世之情乐隐之致
    (三)官场批判社会反思
    (四)亲情感念友情颂扬
四、清初遗民散曲的艺术开拓
    (一)语言使用的雅化
        1.以诗词语言入曲
        2.精巧的对偶使用
    (二)典故运用的繁复化
        1.用典方式多样
        2.用典范围扩大
    (三)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1.托物言志
        2.直抒胸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遗民之生计[J]. 孔定芳.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2(04)
[2]云间曲派论略[J]. 艾立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3]明遗民的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聚合[J]. 孔定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4]明遗民与“博学鸿儒科”[J]. 孔定芳.  浙江学刊. 2006(02)
[5]由明入清散曲麦秀黍离主题的书写形态初探[J]. 范长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遗民心态的绝妙展示——论归庄《万古愁》曲[J]. 张兵.  社科纵横. 1996(05)
[7]论沈自晋散曲[J]. 翁晓芹.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2)

博士论文
[1]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D]. 刘雪梅.吉林大学 2015
[2]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D]. 史可非.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 吴琼.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 吴增礼.湖南大学 2010
[5]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D]. 牛海蓉.陕西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清初吴中遗民僧及其文学研究[D]. 张夸.西南大学 2014
[2]论清代湖湘散曲[D]. 邓庆华.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清初遗民叙事诗研究[D]. 洪茂宁.浙江师范大学 2012
[4]徐石麒研究[D]. 安舒.扬州大学 2011
[5]吴江派散曲研究[D]. 阮志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0
[6]晚明曲家沈自晋研究[D]. 武艺.苏州大学 2008
[7]清初散曲研究[D]. 汪锋.兰州大学 2007
[8]明遗民生存状况探析[D]. 张志敏.兰州大学 2007
[9]沈自晋研究[D]. 刘颖.西北师范大学 2006
[10]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D]. 张毅.北京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90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90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