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19:57
  杜甫家族,属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始自杜预幼子杜耽。西晋永嘉乱后,杜耽孙杜逊随晋元帝南迁,定居襄阳,形成了独立于京兆本宗的新郡望——襄阳杜氏。襄阳杜氏发展到唐代,主要以杜甫家族为主,其家族政治地位虽不显赫,但家风淳朴、家学深厚,培养出了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杜甫家族家风优良,崇侠重义在其家族渊源已久。杜甫的六世祖杜叔毗,手刃仇敌为兄侄报仇以及杜甫的叔父杜并不畏牺牲、解救父亲等行为都是这类家风的表现,除尚侠之举外,家族其他成员还十分重义,如杜甫的曾祖姑剪髻鬟沽酒待客,杜甫的姑母舍己之子救侄子等;同时杜甫家族也一直秉持着孝悌友爱的家风,在家族内部形成了孝顺长辈、关爱晚辈、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的和谐家族氛围;除此之外,杜甫家族在绍述祖业,重视女德方面也有所传承,尤其是家族女性“执妇道,守礼法”的行为,显示出以“儒”为本的家族传统。在家学方面,杜甫家族一直保持“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家族成员对孔孟儒学深深服膺,并通过积极仕进,维持“守官”的传统。诗歌是杜甫家族秉承的另一家学,杜甫对“诗是吾家事”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既学习祖父的作诗技艺,又对晚辈进行诗学教育,旨在推动诗歌家学传承延续。在唐代科举取士中,书...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杜甫家族的源流概况
    第一节 唐前杜氏家族的概况
        一、汉代杜氏家族的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杜氏概况
    第二节 襄阳杜氏杜甫家族的发展
        一、襄阳地域与杜甫家族
        二、迁居巩县之后的杜甫家族
第二章 杜甫家族的家风
    第一节 崇侠重义
        一、崇侠的家风
        二、重义的家风
    第二节 孝悌友爱
        一、孝顺长辈
        二、夫妇和睦
        三、兄弟友爱
        四、关爱晚辈
    第三节 绍述祖业重视女德
        一、标榜家世称颂祖先
        二、重视女德
第三章 杜甫家族的家学
    第一节 “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
        一、服膺儒学
        二、积极仕进
    第二节 “诗是吾家事”的诗学传承
        一、对祖父诗艺的继承
        二、对晚辈诗学的教育
    第三节 “瘦硬通神”的书法家学
        一、杜甫祖孙三代皆擅书
        二、杜甫“瘦硬通神”的书法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骥子不是宗文,熊儿不是宗武——《杜甫二子考》摘误[J]. 李有林.  杜甫研究学刊. 2017(02)
[2]晋唐时期杜甫家族的播迁过程及其背景考论[J]. 胡永杰.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3]杜甫所受的侠风濡染及对侠文化的接受[J]. 汪聚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杜甫二子考[J]. 曾祥波.  杜甫研究学刊. 2013(01)
[5]唐代亲情诗的主题意蕴分析——以杜甫亲情诗为中心[J]. 詹志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小议杜审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J]. 潘玥.  杜甫研究学刊. 2011(04)
[7]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经学转向与家风坚守——以崔暟墓志为中心[J]. 路学军.  唐都学刊. 2011(02)
[8]永嘉乱后京兆杜氏晚渡江左述论[J]. 宋艳梅.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9]吾祖诗冠古[J]. 赵建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10(04)
[10]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J]. 杨景春.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 汪仕辉.武汉大学 2011
[2]唐代侠风与文学[D]. 汪聚应.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中古京兆杜氏家族兴衰研究[D]. 杨易.山东大学 2017
[2]杜审言研究[D]. 吴曼.河北大学 2013
[3]杜甫的家庭教育与亲情诗研究[D]. 谭晓晔.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唐代士人的家庭教育研究[D]. 叶子龙.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唐代科举视域下的京兆杜氏家族[D]. 齐斌.曲阜师范大学 2013
[6]唐代私学教育研究[D]. 高碧英.四川师范大学 2011
[7]杜甫论书诗研究[D]. 张学鹏.河北大学 2010
[8]杜审言研究[D]. 赵建明.四川师范大学 2010
[9]论杜甫的侠义思想[D]. 张娟.河北大学 2008
[10]杜审言诗论[D]. 陈菁怡.河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07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07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