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三大女弟子群与男性文人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10:39
本文从清代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出发,以清代中期活跃在江南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女弟子群——以袁枚为中心的随园女弟子、以任兆麟为中心的心斋女弟子和以陈文述为中心的碧城仙馆女弟子为研究对象,试图还原男性文人参与女性文学活动的动机、指导女性从事诗文创作的方式,厘清男性文人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考察女性作者因女弟子身份而造成生活转变、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收获的社会评价,丰富学术界关于清代才女的画卷,继而更深入理解这些女性诗人们的精神层次,肯定其创作的文学史价值。第三,从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女性作者对男性文人的影响。绪论中首先提出触发这一论题的缘起,即何以在女性文学的繁荣何以出现在思想禁锢、礼教严酷、社会僵化的清代中期,在学界已有的结论基础上,提出另外一个角度,即男性文人在女性文学繁荣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引发本文的中心论题:“女性文学与男性文人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三大女弟子群的活动特征对这一论题展开讨论。第一章从较为广阔的范围探讨女性诗人群体的出现与男性文人的关系,从文献中找出男性在妇女观以及对女性从事文学创作这一行为的态度的变迁,在经历了晚明的思想解放思潮之后已有革命...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三大女弟子群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从文学和文化学角度对三个女子社团及其中人物进行的研究
(二) 从性别关系角度对清代女性文学繁荣的现象进行的研究
(三) 从教育学角度对清代女性教育情况进行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女性诗人群体的出现与男性文人的关系
第一节 进步到保守:从明末到清代中期文人妇女观的变迁
一、明代中后期进步妇女观的形成
二、清代前期“黜伪崇正”思想下保守妇女观的复归
三、进步妇女观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节 矛盾中演进:清代中期文人对女性文学的基本态度
一、才德关系与《诗经》传统
二、立言不朽的生命追求
三、“才命相妨”与“诗穷后工”
四、不染尘埃
五、女性作者对男性文人观点的回应
第三节 男性文人支持女性文学活动的动因研究
一、母教的功用增强了男性文人对女子才学的认同
二、女性写作纾解了男性文人矛盾处境下的精神困惑
第二章 任兆麟与心斋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作为学者与隐士的任兆麟
第二节 任兆麟招收女弟子动机探析
第三节 心斋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以张滋兰为联络人
二、活动形式:两性共同参与的诗课雅集
三、社团特点:创作风格的一致与影响力的迅速沉寂
第三章 袁枚与随园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有官不仕的文人袁枚
第二节 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观
一、女德:反对贞节旌表制度
二、女色:赏玩而放任
三、女才:肯定女子作诗价值
第三节 袁枚广收女弟子动机探析
一、“夕阳虽好,红不多时”——对抗思想危机的行动
二、“提笔人人讲性灵”——传播与丰富诗歌创作理论
三、“美人养目,诗人养心”——开明女性观的社会化反映
第四节 随园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诗会与旅行的重要作用
二、弟子阵容:亲疏分野明确
三、社团特点:标榜性灵,创作个性
第四章 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作为中下层文人代表的陈文述
第二节 称许与眷爱:陈文述的女性观
一、女德:同情与守旧的矛盾
二、女色:审美化与文雅化
三、女才:以“珍重遗编”为己任
第三节 陈文述广收女弟子动机考察
一、“感君遭际诵君诗”——与袁枚差异显著的精神气质
二、“生平知己几蛾眉”——与女性诗人同病相怜的心理基础
第四节 碧城仙馆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以“婵娟书记”自命主动结交
二、活动形式:突出的出版活动与迫切的立言尝试
三、社团特点:诗学标准的缺失
第五章 女性拜师活动与“女性作者”的养成
第一节 作为女弟子的女性作者
一、拜师动机:求知与求名
二、师生相处:守礼与平等
三、社团交往:“女士”的初次实践
第二节 社团活动外的女弟子
一、“女士”的婚姻范式
二、婚姻之外的“女士”
第三节 女性诗学的建构
一、女性写作的尝试
二、女性文论的发展
第六章 从迷雾中走出的文本魅力——女弟子群美学风格分论
第一节 心斋女弟子的“清真”
一、禅心清境:共同的文学主张
二、别有性情:个性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随园女弟子的“意真语工”
一、真实丰富的情感
二、开拓的题材与开阔的气度
三、自然与工巧的统一
第三节 碧城仙馆女弟子美学风格的多样性
一、汪端:调和格调与意趣的尝试
二、吴藻: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三、钱守璞:“林下风”与“世俗气”的矛盾
(一) 诗歌主张的矛盾
(二) 诗歌创作的矛盾
结语
附1: 三女弟子群重大事件年表
附2: 《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及二跋
附3: 《后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及题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清小说戏曲繁荣与出版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 刘畅. 戏剧文学. 2012(09)
[2]论女性话语对清代诗学的建构[J]. 聂欣晗. 满族研究. 2012(01)
[3]手抄本《袁枚日记》(十三)[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11(01)
[4]清代吴江女学兴盛及缘由辨析[J]. 周雪根. 北方论丛. 2010(05)
[5]手抄本袁枚日记(七)[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1)
[6]手抄本《袁枚日记》(二)[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09(02)
[7]乾嘉时期幕主的欧、苏情结与幕府文学[J]. 李瑞豪. 北方论丛. 2008(05)
[8]论清代女诗人生成的文化环境[J]. 郭蓁.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8)
[9]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J]. 段继红,高剑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明代宦门闺秀教育述略[J]. 赵崔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博士论文
[1]袁枚年谱新编[D]. 郑幸.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孙原湘交游与性灵派发展研究[D]. 董孟.扬州大学 2012
[2]陈文述诗歌与乾嘉女性[D]. 魏巍.黑龙江大学 2012
[3]清嘉道年间的女性声音[D]. 艾兮兮.复旦大学 2009
[4]随园女弟子之冠——席佩兰研究[D]. 詹萍.中南大学 2009
[5]随园女弟子及其创作探论[D]. 由亚萍.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1455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三大女弟子群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从文学和文化学角度对三个女子社团及其中人物进行的研究
(二) 从性别关系角度对清代女性文学繁荣的现象进行的研究
(三) 从教育学角度对清代女性教育情况进行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女性诗人群体的出现与男性文人的关系
第一节 进步到保守:从明末到清代中期文人妇女观的变迁
一、明代中后期进步妇女观的形成
二、清代前期“黜伪崇正”思想下保守妇女观的复归
三、进步妇女观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节 矛盾中演进:清代中期文人对女性文学的基本态度
一、才德关系与《诗经》传统
二、立言不朽的生命追求
三、“才命相妨”与“诗穷后工”
四、不染尘埃
五、女性作者对男性文人观点的回应
第三节 男性文人支持女性文学活动的动因研究
一、母教的功用增强了男性文人对女子才学的认同
二、女性写作纾解了男性文人矛盾处境下的精神困惑
第二章 任兆麟与心斋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作为学者与隐士的任兆麟
第二节 任兆麟招收女弟子动机探析
第三节 心斋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以张滋兰为联络人
二、活动形式:两性共同参与的诗课雅集
三、社团特点:创作风格的一致与影响力的迅速沉寂
第三章 袁枚与随园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有官不仕的文人袁枚
第二节 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观
一、女德:反对贞节旌表制度
二、女色:赏玩而放任
三、女才:肯定女子作诗价值
第三节 袁枚广收女弟子动机探析
一、“夕阳虽好,红不多时”——对抗思想危机的行动
二、“提笔人人讲性灵”——传播与丰富诗歌创作理论
三、“美人养目,诗人养心”——开明女性观的社会化反映
第四节 随园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诗会与旅行的重要作用
二、弟子阵容:亲疏分野明确
三、社团特点:标榜性灵,创作个性
第四章 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活动考察
第一节 作为中下层文人代表的陈文述
第二节 称许与眷爱:陈文述的女性观
一、女德:同情与守旧的矛盾
二、女色:审美化与文雅化
三、女才:以“珍重遗编”为己任
第三节 陈文述广收女弟子动机考察
一、“感君遭际诵君诗”——与袁枚差异显著的精神气质
二、“生平知己几蛾眉”——与女性诗人同病相怜的心理基础
第四节 碧城仙馆女弟子群形成考述
一、招收途径:以“婵娟书记”自命主动结交
二、活动形式:突出的出版活动与迫切的立言尝试
三、社团特点:诗学标准的缺失
第五章 女性拜师活动与“女性作者”的养成
第一节 作为女弟子的女性作者
一、拜师动机:求知与求名
二、师生相处:守礼与平等
三、社团交往:“女士”的初次实践
第二节 社团活动外的女弟子
一、“女士”的婚姻范式
二、婚姻之外的“女士”
第三节 女性诗学的建构
一、女性写作的尝试
二、女性文论的发展
第六章 从迷雾中走出的文本魅力——女弟子群美学风格分论
第一节 心斋女弟子的“清真”
一、禅心清境:共同的文学主张
二、别有性情:个性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随园女弟子的“意真语工”
一、真实丰富的情感
二、开拓的题材与开阔的气度
三、自然与工巧的统一
第三节 碧城仙馆女弟子美学风格的多样性
一、汪端:调和格调与意趣的尝试
二、吴藻: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三、钱守璞:“林下风”与“世俗气”的矛盾
(一) 诗歌主张的矛盾
(二) 诗歌创作的矛盾
结语
附1: 三女弟子群重大事件年表
附2: 《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及二跋
附3: 《后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及题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清小说戏曲繁荣与出版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 刘畅. 戏剧文学. 2012(09)
[2]论女性话语对清代诗学的建构[J]. 聂欣晗. 满族研究. 2012(01)
[3]手抄本《袁枚日记》(十三)[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11(01)
[4]清代吴江女学兴盛及缘由辨析[J]. 周雪根. 北方论丛. 2010(05)
[5]手抄本袁枚日记(七)[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1)
[6]手抄本《袁枚日记》(二)[J]. 王英志. 古典文学知识. 2009(02)
[7]乾嘉时期幕主的欧、苏情结与幕府文学[J]. 李瑞豪. 北方论丛. 2008(05)
[8]论清代女诗人生成的文化环境[J]. 郭蓁.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8)
[9]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J]. 段继红,高剑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明代宦门闺秀教育述略[J]. 赵崔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博士论文
[1]袁枚年谱新编[D]. 郑幸.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孙原湘交游与性灵派发展研究[D]. 董孟.扬州大学 2012
[2]陈文述诗歌与乾嘉女性[D]. 魏巍.黑龙江大学 2012
[3]清嘉道年间的女性声音[D]. 艾兮兮.复旦大学 2009
[4]随园女弟子之冠——席佩兰研究[D]. 詹萍.中南大学 2009
[5]随园女弟子及其创作探论[D]. 由亚萍.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14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1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