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雅嘎赞嘎》文本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11:53
史诗《雅尼雅嘎赞嘎》是哈尼族阿卡支系的长篇迁徙史诗,其反映了西双版纳地区阿卡人的迁徙历史,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史诗《雅尼雅嘎赞嘎》依然以活态形式存在于民俗活动仪式中,但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无文字民族的口承文化(古歌、史诗等)在日常生活难乎为继,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造成《雅尼雅嘎赞嘎》逐渐“缺位”的状态。笔者希望通过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探究史诗《雅尼雅嘎赞嘎》在当地民众与多方他者互动中形成的不同史诗文本,分析两次不同文化活动及所形成的史诗文本对《雅尼雅嘎赞嘎》传播的作用以及对阿卡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田野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口承文化需要借助不同的手段记录,形成多种形式的文本,但需注意文本的形成需要文化尊重。本文主要以1992年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哈尼语广播史诗采录活动和2015年国家《史诗百部工程》之子项目史诗《雅尼雅嘎赞嘎》采录活动及两次活动所形成的史诗文本为研究对象。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雅尼雅嘎赞嘎》文本形成。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先介绍了1992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语广播采录《雅尼雅嘎赞嘎》的基本过程,并概括已出版《雅尼雅嘎赞...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访黄老师合影
本与影像互文。课题组开始寻找艺人,去了勐海县勐混镇马竿村委会、打洛镇慢等村委会以及南糯山村委会等周围很多地方(见图5),很少有人会唱,懂的也就是简单说一下路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谁还会唱。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寻找演唱者就跑了好久,具体下来跑,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要严峻很多,现在据说要唱得完整的可能西定乡那边还会有,别的地方是不太能找到了。”调研一度陷入僵持,后来在负责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朋友的介绍下,将格朗和乡水河新寨的批戈和批黑两位老人最后选定为本课题拍摄的传承人,也是我们民俗影像拍摄的主人公之一。史诗目前在水河新寨还在上新房和传统节日“红秀红米”中片段传唱,于是项目组拍这两个民俗场景中的史诗演唱片段和史诗相对完整的单独演唱,算是找到了史诗《雅尼雅嘎赞嘎》。批戈、批黑两位老人于2014年11月份
几次说明来意追玛终于同意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相关影像的拍摄。由于会议室采光原因,拍摄地点最后选在格朗和乡中学操场边上的两蓬竹子下面进行史诗完整版拍摄(见图6、图7)。2015年项目组经拍摄所形成的史诗《雅尼雅嘎赞嘎》文本,由于两位老人第一次合作演唱,再加上原来从来没有一次完整演唱过《雅尼雅嘎赞嘎》,造成了史诗没有较为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发展,迁徙路线也较为简略。但2015年史诗文本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5追玛:哈尼语,汉语译为寨子的管理者。图 6 批黑唱史诗图 7 批戈唱史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叙事程式[J]. 王淑英.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6)
[2]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基于20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皮影戏的实证研究[J]. 沙垚. 开放时代. 2016(05)
[3]《格萨尔》史诗文本传承的互文性解读[J].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2)
[4]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析[J]. 杨杰宏.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6)
[5]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J]. 卡尔·赖歇尔,姚慧. 民族艺术. 2014(03)
[6]叙事:民族志纪录片深藏的秘密?[J]. 保罗·亨利,庄庄,徐菡. 思想战线. 2013(02)
[7]阿昌族文化传承的文本视域[J]. 曹德玉,史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8]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格萨尔》史诗的文化功能[J]. 马都尕吉.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6)
[9]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J].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10]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J]. 赵旭东.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族群如何记忆[D]. 樊莹.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14650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访黄老师合影
本与影像互文。课题组开始寻找艺人,去了勐海县勐混镇马竿村委会、打洛镇慢等村委会以及南糯山村委会等周围很多地方(见图5),很少有人会唱,懂的也就是简单说一下路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谁还会唱。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寻找演唱者就跑了好久,具体下来跑,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要严峻很多,现在据说要唱得完整的可能西定乡那边还会有,别的地方是不太能找到了。”调研一度陷入僵持,后来在负责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朋友的介绍下,将格朗和乡水河新寨的批戈和批黑两位老人最后选定为本课题拍摄的传承人,也是我们民俗影像拍摄的主人公之一。史诗目前在水河新寨还在上新房和传统节日“红秀红米”中片段传唱,于是项目组拍这两个民俗场景中的史诗演唱片段和史诗相对完整的单独演唱,算是找到了史诗《雅尼雅嘎赞嘎》。批戈、批黑两位老人于2014年11月份
几次说明来意追玛终于同意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相关影像的拍摄。由于会议室采光原因,拍摄地点最后选在格朗和乡中学操场边上的两蓬竹子下面进行史诗完整版拍摄(见图6、图7)。2015年项目组经拍摄所形成的史诗《雅尼雅嘎赞嘎》文本,由于两位老人第一次合作演唱,再加上原来从来没有一次完整演唱过《雅尼雅嘎赞嘎》,造成了史诗没有较为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发展,迁徙路线也较为简略。但2015年史诗文本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5追玛:哈尼语,汉语译为寨子的管理者。图 6 批黑唱史诗图 7 批戈唱史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叙事程式[J]. 王淑英.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6)
[2]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基于20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皮影戏的实证研究[J]. 沙垚. 开放时代. 2016(05)
[3]《格萨尔》史诗文本传承的互文性解读[J].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 2015(02)
[4]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析[J]. 杨杰宏. 民间文化论坛. 2014(06)
[5]口头史诗的音乐与演述[J]. 卡尔·赖歇尔,姚慧. 民族艺术. 2014(03)
[6]叙事:民族志纪录片深藏的秘密?[J]. 保罗·亨利,庄庄,徐菡. 思想战线. 2013(02)
[7]阿昌族文化传承的文本视域[J]. 曹德玉,史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8]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格萨尔》史诗的文化功能[J]. 马都尕吉.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6)
[9]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J].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10]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J]. 赵旭东.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族群如何记忆[D]. 樊莹.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14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1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