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宋代《庄子》文学阐释与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3 16:03
  《庄子》一书语言滑稽,内容怪诞,文势跳跃,富有韵律的美感,历来受到文人士子的喜爱。及至宋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文学理论研究也日趋成熟,对《庄子》的阐释也从偏训诂转为重义理,并逐渐拓展到文学方面,对《庄子》的文字、语言与篇章结构进行分析。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自少年时便读《庄》、学《庄》,而跌宕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对《庄子》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将对《庄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接受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此外,苏轼还对《庄子》进行辨伪,他提出的《让王》以下四篇为伪作的观点对后世庄子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宋是《庄子》文学阐释日趋成熟的时期,以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为先锋,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和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为后继,一股《庄子》文学阐释的浪潮拉开了序幕。作为“艾轩学派”承继者的林希逸,十分看重“文字血脉”,因此他对《庄子》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文势笔法都做了详致的分析。他认同苏轼的辨伪观点,并从文学层面进行进一步论证。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除收录了前人注解外,又独创“管见”体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作为道士的他主要从哲学层面阐释《庄子》,文学阐释不多...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苏轼对《庄子》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庄子》与苏轼文学创作心态
        一、苏轼生平
        二、《庄子》对苏轼创作心态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文学创作对《庄子》的接受
        一、对《庄子》典故的引用
        二、对《庄子》篇章的活用
        三、对《庄子》文学风格的接受
    第三节 苏轼文艺思想对《庄子》的接受
        一、虚静
        二、物化
        三、随物赋形
        四、平淡自然
第二章 《庄子口义》对《庄子》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对《庄子》文字运用的评点
        一、对字词同义替换的评点
        二、对虚实词运用的评点
    第二节 对《庄子》文法笔势的分析
        一、笔势
        二、文法
    第三节 对《庄子》文章结构的梳理
        一、起语
        二、承转
        三、结语
    第四节 对《庄子》真伪的辨证
第三章 禇伯秀与罗勉道对《庄子》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禇伯秀对《庄子》的文学阐释
        一、对《庄子》结语的阐释
        二、对《庄子》真伪的辨证
        三、对《庄子》结构体系的阐释
        四、以《列》解《庄》
    第二节 罗勉道对《庄子》的文学阐释
        一、对《庄子》行文特征的阐释
        二、对《庄子》篇章结构的阐释
        三、对《庄子》篇章的辨证
第四章 《庄子南华真经点校》对《庄子》的文学评点
    第一节 以小说解《庄》
        一、对《庄子》人物形象塑造的评点
        二、对《庄子》故事情节叙述的评点
    第二节 以诗解《庄》
        一、对《庄子》中浓郁情感的评点
        二、对《庄子》中画意境味的评点
        三、对《庄子》中语言文字的评点
    第三节 对《庄子》文章结构的评点
        一、起语
        二、转折
        三、结语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J]. 刘生良.  齐鲁学刊. 2016(05)
[2]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J]. 刘生良.  中州学刊. 2016(06)
[3]《庄子》文学研究60年(1949-2009)[J]. 刁生虎.  广东社会科学. 2015(03)
[4]刘辰翁《南华真经点校》开《庄子》评点之先[J]. 万欣.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5]刘辰翁《庄子》散文评点略论[J]. 李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6]《庄子》文学思想简论[J]. 刘生良.  思想战线. 2011(05)
[7]明代《庄子》接受论[J]. 刘海涛,谢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
[8]文学评点与宋代的《庄子》文学解读[J]. 张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评点视角下的林希逸《庄子》散文研究[J]. 李波.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1)
[10]宋代文学家与《庄子》[J]. 张爱民.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博士论文
[1]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 白宪娟.山东大学 2009
[2]宋代庄学思想研究[D]. 肖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 周群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庄子》文学研究[D]. 刘生良.陕西师范大学 2003
[5]《庄子》阐释之研究[D]. 孙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刘辰翁老庄评点研究[D]. 万欣.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D]. 杨春旭.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庄子口义》研究[D]. 林溪.河北大学 2012
[4]论苏轼及其门人的庄子学思想[D]. 余中樑.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苏词在文学创作手法上对庄子的继承[D]. 陈艳.浙江工业大学 2008
[6]论苏轼“人格”与“文格”的庄学渊源[D]. 王怡波.中国人民大学 2008
[7]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D]. 张爱民.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16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16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