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戏曲与小说活动综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8 04:30
戏曲活动与小说活动共同构成冯梦龙的主要文学活动,这两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戏曲活动从小说中汲取题材内容,在小说活动中突出道德教化的原则又移用于戏曲活动中,而重视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成为小说戏曲活动的共同指导思想,“无巧不成书”是双边活动遵循的构思。冯梦龙的文学思想非常丰富,包括适俗思想、重情思想以及教化思想,它们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贯通在冯梦龙的小说戏曲活动中。冯梦龙在自己构造出来的文学世界里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主要体现为对贤明君主与清官的期待以及对真情的呼唤。从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中可以窥探冯梦龙身上兼具的文人关怀与历史理性,理解他身为文人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冯梦龙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戏曲创作
第二节 戏曲改编
第三节 戏曲理论
第二章 冯梦龙的小说活动
第一节 小说作品基本情况
第二节 创造性的小说改编
第三节 小说理论
第三章 冯梦龙小说戏曲的相互渗透
第一节 戏曲活动从小说中汲取题材内容
第二节 小说活动突出道德教化的原则移用于戏曲活动
第三节 重视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成为小说戏曲活动的共同指导思想
第四节 “无巧不成书”是双边活动共同遵循的构思方法
第四章 冯梦龙文学思想在小说戏曲中的贯通
第一节 “适俗”
一、冯梦龙的文学创作“适俗”观
二、“适俗”的表现
三、“适俗”的目的
第二节 重情
一、晚明文坛的“重情”背景
二、冯梦龙所倡“情”的内涵
三、重情在冯梦龙小说戏曲中的体现
第三节 宣扬教化
一、冯梦龙小说戏曲作品教化内容
二、教化模式
第四节 理想社会的憧憬
一、对贤明君主与清官的期盼
二、对真情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小说与戏曲的比较视角看冯梦龙的“情教”思想[J]. 储著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2]冯梦龙的戏曲翻创研究[J]. 姚仙.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3]论冯梦龙的戏曲创作[J]. 傅承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4]冯梦龙与苏州派剧作家[J]. 傅承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5]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论“三言”因果报应思想[J]. 付震震. 柳州师专学报. 2010(03)
[6]冯梦龙与中国传统戏曲理论[J]. 王政. 戏曲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墨憨斋定本传奇》研究[D]. 涂育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D]. 张浩.延边大学 2014
[2]冯梦龙戏曲理论研究[D]. 杨洁.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论冯梦龙的小说理论[D]. 杨晓茹.新疆大学 2006
[4]冯梦龙通俗文学观研究[D]. 石佩芝.扬州大学 2006
[5]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D]. 马志英.宁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3369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冯梦龙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戏曲创作
第二节 戏曲改编
第三节 戏曲理论
第二章 冯梦龙的小说活动
第一节 小说作品基本情况
第二节 创造性的小说改编
第三节 小说理论
第三章 冯梦龙小说戏曲的相互渗透
第一节 戏曲活动从小说中汲取题材内容
第二节 小说活动突出道德教化的原则移用于戏曲活动
第三节 重视故事情节的逻辑性成为小说戏曲活动的共同指导思想
第四节 “无巧不成书”是双边活动共同遵循的构思方法
第四章 冯梦龙文学思想在小说戏曲中的贯通
第一节 “适俗”
一、冯梦龙的文学创作“适俗”观
二、“适俗”的表现
三、“适俗”的目的
第二节 重情
一、晚明文坛的“重情”背景
二、冯梦龙所倡“情”的内涵
三、重情在冯梦龙小说戏曲中的体现
第三节 宣扬教化
一、冯梦龙小说戏曲作品教化内容
二、教化模式
第四节 理想社会的憧憬
一、对贤明君主与清官的期盼
二、对真情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小说与戏曲的比较视角看冯梦龙的“情教”思想[J]. 储著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2]冯梦龙的戏曲翻创研究[J]. 姚仙.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3]论冯梦龙的戏曲创作[J]. 傅承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4]冯梦龙与苏州派剧作家[J]. 傅承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5]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论“三言”因果报应思想[J]. 付震震. 柳州师专学报. 2010(03)
[6]冯梦龙与中国传统戏曲理论[J]. 王政. 戏曲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墨憨斋定本传奇》研究[D]. 涂育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D]. 张浩.延边大学 2014
[2]冯梦龙戏曲理论研究[D]. 杨洁.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论冯梦龙的小说理论[D]. 杨晓茹.新疆大学 2006
[4]冯梦龙通俗文学观研究[D]. 石佩芝.扬州大学 2006
[5]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及其在“三言”中的体现[D]. 马志英.宁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3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2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