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变形”记: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纪录影像的意义重构(1920—1949年)

发布时间:2021-02-18 07:27
  本研究描述了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两次内涵和功能的改变(本研究称之为"变形")。当"realism"在中文翻译实践中由写实主义改为现实主义之后,身处革命中国的文艺理论家和导演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来诠释中国面临的领土危机,实现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和想象。这是1920年至1942年间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变形。在第二次变形中,起源于欧洲的现实主义在进入苏联之后便被加上了"社会主义"的限定。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现实主义纪录影像开始强调党性和意识形态的全面重建,这也意味着吸取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开始指导纪录影像的生产。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
二、第一次“变形”:民族国家与多元化的影像生产
三、第二次“变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兴电影运动”与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想象[J]. 马丽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6)
[2]熟悉的陌生人——格里尔逊在中国[J]. 吕新雨.  电影艺术. 2013(05)
[3]作为跨地实践的国族电影:反思华语电影史学[J]. 张英进,黄望莉.  当代电影. 2011(06)
[4]被遗忘的辉煌 论孙明经与金陵大学教育电影[J]. 张同道,黎煜.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5(04)
[5]脚手架后面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吴迪.  电影艺术. 2005(01)
[6]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J]. 余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本文编号:3039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39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