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大疫”与建安文学疾疫书写及魏晋文学走向
发布时间:2021-03-08 18:37
东汉末年特别是建安年间"大疫"频发,建安文学对疾疫惨烈状况的勇敢直面和在场书写,形成了关于建安"大疫"的灾难记忆。同时,"大疫"也给建安文学打上了悲凉、伤感的烙印,催生了大量有关悼亡、悼夭主题的作品。建安"大疫"不仅深刻影响了建安文学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学走向,推动了中国文学由两汉时期的家国天下、宏大叙事向自我觉醒、个体生命感悟的转向,激发了魏晋文学走向理论的成熟、题材的多元、体裁的多样,迎来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黄金时代。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建安“大疫”及其时代伤痛
1、史书记载的建安年间的疾疫情况
2、建安“大疫”对汉魏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3、建安“大疫”对生命健康的戕害
二、凄凉·叹逝·悲观:建安文学的疾疫书写
1、“阖门而殪”“覆族而丧”的“大疫”灾难实录
2、悼亡及悼夭主题的哀情书写
3、人生如寄、祸福无常的悲观情绪
三、避世·旷达·玄远:灾难记忆下的魏晋文学走向
1、消极避世,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2、及时行乐,张扬个性,自我觉醒
3、出入易道,系心太玄,游仙自娱
四、凝睇·反思·展望:建安“大疫”对汉末魏晋文学的影响
1、直面苦痛:文学的时代担当和人文关怀
2、自省反思:突破政论苑囿、关注个体生命
3、走向繁荣:魏晋文学的璀璨与辉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安二十二年疫灾与建安文风的转变[J]. 高云波,石小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6)
[2]二至三世纪中原疾疫与汉末文学的“悼夭”主题[J].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15(05)
[3]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J]. 王文涛. 社会科学战线. 2007(06)
[4]试论汉末魏晋文人的世纪病心态[J]. 丁沂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5]汉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J]. 王文涛. 史学月刊. 2006(11)
[6]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J]. 赵夏竹.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3)
[7]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 张剑光,邹国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博士论文
[1]曹植研究[D]. 王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148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建安“大疫”及其时代伤痛
1、史书记载的建安年间的疾疫情况
2、建安“大疫”对汉魏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3、建安“大疫”对生命健康的戕害
二、凄凉·叹逝·悲观:建安文学的疾疫书写
1、“阖门而殪”“覆族而丧”的“大疫”灾难实录
2、悼亡及悼夭主题的哀情书写
3、人生如寄、祸福无常的悲观情绪
三、避世·旷达·玄远:灾难记忆下的魏晋文学走向
1、消极避世,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2、及时行乐,张扬个性,自我觉醒
3、出入易道,系心太玄,游仙自娱
四、凝睇·反思·展望:建安“大疫”对汉末魏晋文学的影响
1、直面苦痛:文学的时代担当和人文关怀
2、自省反思:突破政论苑囿、关注个体生命
3、走向繁荣:魏晋文学的璀璨与辉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安二十二年疫灾与建安文风的转变[J]. 高云波,石小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6)
[2]二至三世纪中原疾疫与汉末文学的“悼夭”主题[J].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15(05)
[3]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J]. 王文涛. 社会科学战线. 2007(06)
[4]试论汉末魏晋文人的世纪病心态[J]. 丁沂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5]汉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J]. 王文涛. 史学月刊. 2006(11)
[6]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J]. 赵夏竹.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3)
[7]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 张剑光,邹国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博士论文
[1]曹植研究[D]. 王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1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7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