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思想对魏晋中期文学审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0 13:41
中国文学自觉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一方面是由于文学本身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玄学的兴盛有着相当的关系。同时,佛学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完备和成熟并参与到了文学的自觉当中,佛学思想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接受,从宗教角度上讲是因为它是自我开解绝处寻生的理论,东晋与古印度民族遭遇和社会社会环境相似,对于产生于印度的佛学思想便很容易接受,甚至有着天然的亲近;从哲学方面讲,佛教追求被称为“涅槃”的最高境界,而认识到“空”是达到“涅槃”的前提,因此“空”几乎成为东晋时期佛教的主要讨论内容——这与当时玄风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谈玄的重要内容就是探讨“有”与“无”的关系,“无”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是理论核心,那么自然而然的,玄学之“无”与佛学之“空”便成为了互相印证、互相影响的哲学对象。在东晋的中后期,佛教彻底成为了被社会、官方普遍认可的宗教,它的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在审美内核方面,佛学为文学补充了新的内容,这些主题都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苦难”是佛学的思想根源和世界观,摆脱“苦难”则需通过达到“般若”来实现,“涅槃”是佛学的终极境界。在审美意蕴方面论文从“空”、山水田园诗、...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晋社会变迁与佛学接受
2.1 佛学传入的初始及其发展
2.2 佛教文化的接受
2.3 东晋佛教审美的哲学基础
2.3.1 佛教哲学对玄学的迎合和补充
2.3.2 东晋僧侣的佛教哲学观
第三章 东晋佛学的审美特点
3.1 哲学命题“空”的审美趣味
3.1.1 天然不饰的质朴之美
3.1.2 以喻示法的俗白之美
3.1.3 不染纤尘的空态之美
3.2 佛教译籍的音韵之美
3.2.1 梵语汉语的差异
3.2.2 佛教译籍对音韵的启发
第四章 佛学思想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4.1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内核的补充
4.1.1 “般若”的审美内核
4.1.2 “苦难”的审美内核
4.1.3 “涅粲”的审美内核
4.2 佛学对于美学意蕴的拓展
4.2.1 “空”的美学意蕴
4.2.2 田园山水的美学意蕴
4.3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主题的创新
4.3.1 轮回果报的审美主题
4.3.2 扬善抑恶的审美主题
4.3.3 平等的审美主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佛学影响六朝文学的三个维度[J]. 高文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2]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J]. 姜剑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9)
[3]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J]. 郭征宇. 晋阳学刊. 2005(04)
[4]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受到佛教影响质疑——对《陶诗佛音辨》的一点质疑[J]. 盛敏慧. 九江学院学报. 2005(01)
[5]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J]. 吴相洲. 文艺研究. 2005(03)
[6]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J]. 李秀花.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7]东晋僧徒的山水诗与谢灵运[J]. 周铁项,齐文榜. 中州学刊. 2001(01)
[8]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 普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9]沈约声病说新探[J]. 井上一之. 学海. 2000(02)
[10]“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J]. 刘兴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05)
博士论文
[1]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 李大伟.山东大学 2009
[2]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魏晋般若与美学[D]. 赵建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江淹的生命意识及其文学创作[D]. 杨晓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D]. 李渝刚.重庆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74755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晋社会变迁与佛学接受
2.1 佛学传入的初始及其发展
2.2 佛教文化的接受
2.3 东晋佛教审美的哲学基础
2.3.1 佛教哲学对玄学的迎合和补充
2.3.2 东晋僧侣的佛教哲学观
第三章 东晋佛学的审美特点
3.1 哲学命题“空”的审美趣味
3.1.1 天然不饰的质朴之美
3.1.2 以喻示法的俗白之美
3.1.3 不染纤尘的空态之美
3.2 佛教译籍的音韵之美
3.2.1 梵语汉语的差异
3.2.2 佛教译籍对音韵的启发
第四章 佛学思想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4.1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内核的补充
4.1.1 “般若”的审美内核
4.1.2 “苦难”的审美内核
4.1.3 “涅粲”的审美内核
4.2 佛学对于美学意蕴的拓展
4.2.1 “空”的美学意蕴
4.2.2 田园山水的美学意蕴
4.3 佛学对于文学审美主题的创新
4.3.1 轮回果报的审美主题
4.3.2 扬善抑恶的审美主题
4.3.3 平等的审美主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佛学影响六朝文学的三个维度[J]. 高文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2]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J]. 姜剑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9)
[3]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J]. 郭征宇. 晋阳学刊. 2005(04)
[4]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受到佛教影响质疑——对《陶诗佛音辨》的一点质疑[J]. 盛敏慧. 九江学院学报. 2005(01)
[5]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J]. 吴相洲. 文艺研究. 2005(03)
[6]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J]. 李秀花.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7]东晋僧徒的山水诗与谢灵运[J]. 周铁项,齐文榜. 中州学刊. 2001(01)
[8]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 普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9]沈约声病说新探[J]. 井上一之. 学海. 2000(02)
[10]“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J]. 刘兴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05)
博士论文
[1]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 李大伟.山东大学 2009
[2]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魏晋般若与美学[D]. 赵建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江淹的生命意识及其文学创作[D]. 杨晓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D]. 李渝刚.重庆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74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7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