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人冯煦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14:08
冯煦是晚清文坛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出生于动荡不安的晚清,作为儒家传统文化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士子,兼济天下是他一直以来的抱负,不论是作为文人还是作为朝廷官员,他都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这种“以民为本”以及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冯煦少有才名,不论是诗歌亦或是词作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也可谓是乱世文化成就的一位文人,但受所处时代影响,冯煦一生波澜曲折,半生漂泊,不可不令人叹息。本文旨在整理冯煦的生平家世及他的交游结社情况,解读他的诗歌及词作品,并进一步分析他的诗词对晚清文坛的贡献,最后探究他在晚清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整理了前人学者对冯煦的研究成果,探讨冯煦的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对冯煦的人生经历和交游结社情况进行了整理。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可是却处在逐渐没落的晚清,这对他的家庭状况、人生经历以及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冯煦的诗歌及其诗学思想。通过对他诗学作品的分类和解析理解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第三章主要探讨冯煦的词学及其词学思想。通过对他词学活动的研究和词学思想的分析,理解他词作的主...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第三节 研究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冯煦的生平和交游
第一节 冯煦的生平探索
第二节 冯煦的交游探讨
第三节 冯煦结社考
第二章 冯煦诗及诗学思想
第一节 清末诗学背景
第二节 诗歌题材类型探索
第三节 冯煦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诗多“悽咽”及其成因
第三章 冯煦之词与词学思想
第一节 清末的词学背景
第二节 冯煦的词学活动
第三节 冯煦的词学思想
第四节 蒿庵词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代“以词为诗”现象及其诗学意义[J]. 张振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论浙派流弊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J]. 王蓓蓓.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07)
[3]晚清六十年间(1851—1911)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J]. 周秋光,屈小伟,程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2)
[4]感、雅、远:晚清词家词趣结构论[J]. 杨柏岭. 中文自学指导. 2004(04)
[5]谈冯煦的品格论[J]. 曹保合.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6(02)
博士论文
[1]《皖政辑要》研究[D]. 穆键.安徽大学 2012
[2]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 王成.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李慈铭年谱[D]. 张桂丽.复旦大学 2009
[4]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D]. 朱兴和.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沈曾植年谱长编[D]. 许全胜.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郑孝胥书法及书学研究[D]. 宋玖安.山东大学 2015
[2]陈夔龙年谱[D]. 李房.南昌大学 2012
[3]末代士大夫冯煦研究[D]. 谢眈.南京农业大学 2009
[4]清末词人冯煦研究[D]. 许楠.苏州大学 2006
[5]缪荃孙文献学研究[D]. 王海刚.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82332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第三节 研究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冯煦的生平和交游
第一节 冯煦的生平探索
第二节 冯煦的交游探讨
第三节 冯煦结社考
第二章 冯煦诗及诗学思想
第一节 清末诗学背景
第二节 诗歌题材类型探索
第三节 冯煦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诗多“悽咽”及其成因
第三章 冯煦之词与词学思想
第一节 清末的词学背景
第二节 冯煦的词学活动
第三节 冯煦的词学思想
第四节 蒿庵词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代“以词为诗”现象及其诗学意义[J]. 张振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论浙派流弊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J]. 王蓓蓓.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07)
[3]晚清六十年间(1851—1911)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J]. 周秋光,屈小伟,程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2)
[4]感、雅、远:晚清词家词趣结构论[J]. 杨柏岭. 中文自学指导. 2004(04)
[5]谈冯煦的品格论[J]. 曹保合.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6(02)
博士论文
[1]《皖政辑要》研究[D]. 穆键.安徽大学 2012
[2]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 王成.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李慈铭年谱[D]. 张桂丽.复旦大学 2009
[4]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D]. 朱兴和.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沈曾植年谱长编[D]. 许全胜.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郑孝胥书法及书学研究[D]. 宋玖安.山东大学 2015
[2]陈夔龙年谱[D]. 李房.南昌大学 2012
[3]末代士大夫冯煦研究[D]. 谢眈.南京农业大学 2009
[4]清末词人冯煦研究[D]. 许楠.苏州大学 2006
[5]缪荃孙文献学研究[D]. 王海刚.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8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8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