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20:10
王嘉的《拾遗记》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一部文言小说,学界目前的研究正处在不断探索拓深阶段。传统视域下,《拾遗记》在史志目录、史家著作与小说序跋、随笔中的文体定位相当模糊,并不清晰。现代学界开始对《拾遗记》的研究逐步从文献史料的钩索、文化内涵的探寻回归到文学本位的解读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拾遗记》的关注度还远不如《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其它文言小说,一方面由于魏晋文言小说的整体研究存在不足,且将《拾遗记》文本置于文言小说内部系统中观照,它的体例也稍显特殊复杂,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王嘉所处时代、地域及本人身份属性的边缘性相关。本文拟立足文学本位,通过研究《拾遗记》的成书特征、故事分类、描写对象、表现形式、萧绮录语,进而探寻《拾遗记》的文学特色,并期望能由此管窥魏晋文言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与创作特点。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梳理《拾遗记》研究文献,总结研究热点,分析研究现状,同时提出本文研究论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首先简述作者王嘉的生平与文化性格,并将其置于魏晋志怪作家群体中进行综合观照,探求其创作体现的文言小说的时代性与新异性。其次论述《拾遗记》的成书,从结构体...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拾遗记》作者与成书考论
第一节 王嘉生平与文化性格
一、人生经历与文化性格
二、王嘉与魏晋志怪作家群
第二节 《拾遗记》成书考论
一、成书特征
二、故事分类
第二章 《拾遗记》的描写对象
第一节 广涉谶应与神仙的神怪描写
一、谶应表征与意指
二、神仙世界
第二节 类型化的人物群像
一、帝王群像——对照性与矛盾性
二、女性群像——悲美混融
三、贤臣奇士——人格理想
第三节 性质多样、形态各异的物象描写
一、物类物性
二、物形物态
第三章 《拾遗记》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叙事特征
一、叙述顺序
二、叙述视角
第二节 语言特征
一、丽辞夸饰的描写语言
二、简洁畅达的叙述语言
三、庄谐并具的人物语言
第四章 《拾遗记》“萧绮录”探析
第一节 评录形态
第二节 评录方式
第三节 评录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嘉的道教与谶纬思想[J]. 吕宗力. 南都学坛. 2016(03)
[2]《拾遗记》佛学影响探源[J]. 王兴芬.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1)
[3]《拾遗记》考据一则[J]. 袁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9)
[4]《拾遗记》联合式复音词研究[J]. 唐翠芳. 语文学刊. 2009(02)
[5]《拾遗记》女性命运的文化透视[J]. 王兴芬. 北方论丛. 2008(03)
[6]《拾遗记》新词新义考释[J]. 陈丽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2)
[7]《拾遗记》校勘[J]. 陈丽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04)
[8]论《拾遗记》的唯美倾向[J]. 王晶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读《拾遗记》杂谈[J]. 薛克翘. 南亚研究. 1996(Z1)
[10]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 张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
博士论文
[1]魏晋小说类文献研究[D]. 张亚南.山东大学 2008
[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 魏世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拾遗记》复音词研究[D]. 岳美廷.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拾遗记》三论[D]. 杨寿苹.山东大学 2011
[3]《拾遗记》名词研究[D]. 谭晓花.重庆师范大学 2011
[4]《拾遗记》研究[D]. 姜乃菡.广西师范大学 2011
[5]王嘉及《拾遗记》研究[D]. 孙勇.兰州大学 2010
[6]《拾遗记》研究[D]. 吴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7]《拾遗记》作者、版本及文学性研究[D]. 朱莉莉.山东大学 2008
[8]《拾遗记》考论[D]. 张春红.西藏民族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100251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拾遗记》作者与成书考论
第一节 王嘉生平与文化性格
一、人生经历与文化性格
二、王嘉与魏晋志怪作家群
第二节 《拾遗记》成书考论
一、成书特征
二、故事分类
第二章 《拾遗记》的描写对象
第一节 广涉谶应与神仙的神怪描写
一、谶应表征与意指
二、神仙世界
第二节 类型化的人物群像
一、帝王群像——对照性与矛盾性
二、女性群像——悲美混融
三、贤臣奇士——人格理想
第三节 性质多样、形态各异的物象描写
一、物类物性
二、物形物态
第三章 《拾遗记》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叙事特征
一、叙述顺序
二、叙述视角
第二节 语言特征
一、丽辞夸饰的描写语言
二、简洁畅达的叙述语言
三、庄谐并具的人物语言
第四章 《拾遗记》“萧绮录”探析
第一节 评录形态
第二节 评录方式
第三节 评录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嘉的道教与谶纬思想[J]. 吕宗力. 南都学坛. 2016(03)
[2]《拾遗记》佛学影响探源[J]. 王兴芬.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1)
[3]《拾遗记》考据一则[J]. 袁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9)
[4]《拾遗记》联合式复音词研究[J]. 唐翠芳. 语文学刊. 2009(02)
[5]《拾遗记》女性命运的文化透视[J]. 王兴芬. 北方论丛. 2008(03)
[6]《拾遗记》新词新义考释[J]. 陈丽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2)
[7]《拾遗记》校勘[J]. 陈丽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04)
[8]论《拾遗记》的唯美倾向[J]. 王晶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读《拾遗记》杂谈[J]. 薛克翘. 南亚研究. 1996(Z1)
[10]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 张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
博士论文
[1]魏晋小说类文献研究[D]. 张亚南.山东大学 2008
[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 魏世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拾遗记》复音词研究[D]. 岳美廷.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拾遗记》三论[D]. 杨寿苹.山东大学 2011
[3]《拾遗记》名词研究[D]. 谭晓花.重庆师范大学 2011
[4]《拾遗记》研究[D]. 姜乃菡.广西师范大学 2011
[5]王嘉及《拾遗记》研究[D]. 孙勇.兰州大学 2010
[6]《拾遗记》研究[D]. 吴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7]《拾遗记》作者、版本及文学性研究[D]. 朱莉莉.山东大学 2008
[8]《拾遗记》考论[D]. 张春红.西藏民族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100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0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