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北朝墓志引《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17:34
  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的北朝墓志,这些出土墓志、传世墓志文献与传世文献互校、互补,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通过对北朝墓志的整理及研究,发现其中征引《诗经》的内容有很多。通过对其征引内容的统计及分析,有助于对墓志内容、主旨的把握,更好地解读墓志。同时,能进一步了解《诗经》在北朝的传播及运用情况。第一章主要介绍北朝墓志引《诗》的共性:对墓主祖先世系绵长的赞美及对墓主去世的哀悼。对墓主世系绵长的赞美主要体现在对“绵绵瓜瓞”、“长发”及“诜诜”、“麟趾”的征引上。对墓主去世表示哀悼主要是通对《小雅·节南山》及《秦风·黄鸟》的单篇征引及二者的混合征引来体现的。对《小雅·节南山》的征引主要体现在“不吊昊天”的直接及变形征引上。对《秦风·黄鸟》的征引体现在词语“黄鸟”、“三良”及句子“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直接或变形征引上。第二章写北朝男性墓志引《诗》的特点。第一节写对男子品行的称赞,通过“温其如玉”“既明且哲”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三点来体现。对“温其如玉”的征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对“温其如玉”的变形征引;二是分别将“玉”与“冰”、“兰”“桂”、“金”等形成对仗,表示不同的意义。第二节...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朝墓志引《诗》的共性
    第一节 对墓主祖先世系绵长的赞美
        一、“绵绵瓜瓞”
        二、“长发”
        三、“诜诜”、“麟趾”
    第二节 对墓主去世的哀悼
        一、《小雅·节南山》
        二、《秦风·黄鸟》
        三、《小雅·节南山》与《秦风·黄鸟》
第二章 北朝男性墓志引《诗》
    第一节 对男子品行的称赞
        一、“温其如玉”
        二、“既明且哲”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二节 对男子功绩、才能的称赞
        一、“甘棠”
        二、“邦家之光”
        三、“皇皇者华”
第三章 北朝女性墓志引《诗》
    第一节 对女子出嫁的重视
        一、“言归”
        二、“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第二节 对女子女功的重视
        一、“葛覃”
        二、“采蘩”、“蘋藻”与“蘋蘩”
    第三节 对女子妇德的重视
        一、女子不妒
        二、女子有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诗经》中“黄鸟”典故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使用[J]. 高雪炜.  新西部(理论版). 2017(04)
[2]墓志源流考论[J]. 顾春军.  民俗研究. 2015(06)
[3]论北朝时期《诗经》的影响与接受[J]. 马志林,刘生良.  理论月刊. 2014(09)
[4]略论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新趋向的开创[J]. 吕华亮.  兰州学刊. 2014(06)
[5]北魏时期杨播家族建构祖先谱系过程初探——以墓志为中心[J]. 尹波涛.  中国史研究. 2013(04)
[6]墓志源流考辨[J]. 顾涛.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7)
[7]墓志的起源与墓志文体的成立[J]. 孟国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8]北魏墓志词语札记[J]. 李红,周阿根.  保定学院学报. 2011(05)
[9]《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疏误举正[J]. 梁春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10]北魏后宫墓志等级制度试探[J]. 苗霖霖.  史林. 2010(05)

博士论文
[1]北朝碑志文研究[D]. 魏宏利.西北大学 2008
[2]墓志书法研究[D]. 顾涛.中国美术学院 2008
[3]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 赵海丽.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北魏墓志虚词类“以”字研究[D]. 吴莎.贵州大学 2015
[2]北魏墓志书风探究[D]. 许丞宗.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北朝墓志研究[D]. 郭小年.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北朝《诗经》学研究[D]. 周忠强.西北师范大学 2011
[5]墓志与北朝社会[D]. 王国棉.山西大学 2009
[6]中国古代碑志文研究[D]. 刘绚蓓.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魏晋南北朝墓志铭流变及文体特征研究[D]. 黄蓓.华中师范大学 2009
[8]北魏碑刻引用《诗经》研究[D]. 吕蒙.西南大学 2008
[9]北朝女性墓志研究[D]. 黄蕾.福建师范大学 2007
[10]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D]. 郝晋阳.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0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50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3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