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7:11
《古诗十九首》为五言诗之经典,其内容及艺术特色,被历代诗人及评论家称道。自模拟被视为学习创作之法以来,《古诗十九首》拟诗层出不穷。基于拟诗对《古诗十九首》研究之重大意义,历代学者热衷于拟诗研究,而宋元两代《古诗十九首》拟诗并未被发掘。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以宋元代表诗人拟诗为例,以继承与创新为角度,分析研究宋元《古诗十九首》拟诗,揭示其价值与意义,并梳理贯通魏晋至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发展脉络。本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绪论部分明确拟诗的定义及本文研究对象,并论及当前宋元拟诗未被发掘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第一章从学习创作、逞才较艺、述志抒情三方面论及宋前拟诗创作的动机,主要分汉末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三阶段梳理魏晋至隋唐拟诗对《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承继与创新,揭示出宋前拟诗题材内容基本承袭《古诗十九首》游子的失意之嗟与思妇的别离之苦,其艺术手法主要为比兴和用典,语言雅化,格调悲凉。第二章主要分析宋代晁补之、洪适、朱熹、赵处澹的《古诗十九首》拟诗,以宋代其他人的拟诗为补充。重点分析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对《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承继与创新。宋代《古诗十九首》...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拟诗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概论
第一节 宋前拟诗创作的动机
一、学习创作
二、逞才较艺
三、述志抒情
第二节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一、汉末魏《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二、两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三、隋唐《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艺术特色的沿袭与新变
一、汉末魏《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二、两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三、隋唐《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第一节 晁补之《拟古六首》研究
一、失意不失其志
二、沉郁悲慨
第二节 洪适《拟古十三首》研究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二、平中出奇
第三节 朱熹《拟古八首》研究
一、拟古而不泥古
二、古朴自然
第四节 赵处澹《拟古》研究
一、脱名利之桎梏显襟怀之畅达
二、古淡劲健
第五节 其他诗人《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拟诗的内容主旨
二、拟诗的艺术特色
小结: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的特点与价值
第三章 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第一节 朱晞颜《拟古十九首》研究
一、拟古不失古作者之意
二、悲凉沉郁
第二节 王鍊师《行行重行行》题下的《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以道心悟古情
二、隽永清峻
第三节 钱宰《拟古》研究
一、义归雅正
二、典雅雄阔
第四节 孙蕡《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以己情度古情
二、慷慨苍凉
第五节 其他诗人《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拟诗的内容主旨
二、拟诗的艺术风格
小结: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的特点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一览表
附录二 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魏晋南北朝诗人写作的模拟袭用现象——兼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诗歌的关系[J].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2]陶渊明《拟古》九首:拟《古诗》的诗还是“拟古”的诗?——兼论《拟古》与拟《古诗》的不同[J]. 郭晨光. 中国诗歌研究. 2014(00)
[3]陆机拟古诗对《古诗十九首》的承继与创新[J]. 安之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03)
[4]论陆机拟古诗和乐府的不同创作方法——兼辨古诗和乐府之关系[J]. 郭晨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01)
[5]陆机《拟古诗》对原作主题的改造[J]. 赫兆丰. 文艺评论. 2014(04)
[6]《拟古》九首的艺术建构和思想旨趣[J]. 范子烨. 名作欣赏. 2013(19)
[7]论陆机《拟古诗》、《赴洛道中作》等五言诗的写作时间[J]. 木斋,尚雪红. 求是学刊. 2012(03)
[8]“欲丽前人”与魏晋诗赋摹拟观念的嬗变[J]. 崔向荣,魏中林.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2)
[9]建安拟代诗的源流与范本价值[J]. 杜红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10]魏晋北朝同题拟古诗成因及价值浅探[J]. 纪楠. 学术交流. 2011(12)
博士论文
[1]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 蔡爱芳.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 陈恩维.苏州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古诗十九首》经典化过程[D]. 许瑜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李白诗歌取法《文选》的诗艺研究[D]. 吴书仪.安徽师范大学 2016
[3]魏晋拟代诗研究[D]. 李家玲.云南师范大学 2015
[4]汉魏晋文学拟古现象研究[D]. 张樱芝.湘潭大学 2013
[5]南朝代言体诗研究[D]. 陈珂.闽南师范大学 2013
[6]《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D]. 王捷.内蒙古大学 2013
[7]刘宋拟诗研究[D]. 崔洁.山东大学 2012
[8]汉魏六朝代言体诗探析[D]. 胡祥华.安徽师范大学 2012
[9]《古诗十九首》在魏晋六朝唐代的传播接受[D]. 刘酩诗.暨南大学 2011
[10]李白五古研究[D]. 宫立华.江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63847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拟诗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概论
第一节 宋前拟诗创作的动机
一、学习创作
二、逞才较艺
三、述志抒情
第二节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一、汉末魏《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二、两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三、隋唐《古诗十九首》拟诗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宋前《古诗十九首》拟诗艺术特色的沿袭与新变
一、汉末魏《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二、两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三、隋唐《古诗十九首》拟诗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第一节 晁补之《拟古六首》研究
一、失意不失其志
二、沉郁悲慨
第二节 洪适《拟古十三首》研究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二、平中出奇
第三节 朱熹《拟古八首》研究
一、拟古而不泥古
二、古朴自然
第四节 赵处澹《拟古》研究
一、脱名利之桎梏显襟怀之畅达
二、古淡劲健
第五节 其他诗人《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拟诗的内容主旨
二、拟诗的艺术特色
小结: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的特点与价值
第三章 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第一节 朱晞颜《拟古十九首》研究
一、拟古不失古作者之意
二、悲凉沉郁
第二节 王鍊师《行行重行行》题下的《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以道心悟古情
二、隽永清峻
第三节 钱宰《拟古》研究
一、义归雅正
二、典雅雄阔
第四节 孙蕡《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以己情度古情
二、慷慨苍凉
第五节 其他诗人《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
一、拟诗的内容主旨
二、拟诗的艺术风格
小结: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的特点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代《古诗十九首》拟诗一览表
附录二 元代《古诗十九首》拟诗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魏晋南北朝诗人写作的模拟袭用现象——兼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诗歌的关系[J].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2]陶渊明《拟古》九首:拟《古诗》的诗还是“拟古”的诗?——兼论《拟古》与拟《古诗》的不同[J]. 郭晨光. 中国诗歌研究. 2014(00)
[3]陆机拟古诗对《古诗十九首》的承继与创新[J]. 安之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03)
[4]论陆机拟古诗和乐府的不同创作方法——兼辨古诗和乐府之关系[J]. 郭晨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01)
[5]陆机《拟古诗》对原作主题的改造[J]. 赫兆丰. 文艺评论. 2014(04)
[6]《拟古》九首的艺术建构和思想旨趣[J]. 范子烨. 名作欣赏. 2013(19)
[7]论陆机《拟古诗》、《赴洛道中作》等五言诗的写作时间[J]. 木斋,尚雪红. 求是学刊. 2012(03)
[8]“欲丽前人”与魏晋诗赋摹拟观念的嬗变[J]. 崔向荣,魏中林.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2)
[9]建安拟代诗的源流与范本价值[J]. 杜红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10]魏晋北朝同题拟古诗成因及价值浅探[J]. 纪楠. 学术交流. 2011(12)
博士论文
[1]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 蔡爱芳.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 陈恩维.苏州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古诗十九首》经典化过程[D]. 许瑜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李白诗歌取法《文选》的诗艺研究[D]. 吴书仪.安徽师范大学 2016
[3]魏晋拟代诗研究[D]. 李家玲.云南师范大学 2015
[4]汉魏晋文学拟古现象研究[D]. 张樱芝.湘潭大学 2013
[5]南朝代言体诗研究[D]. 陈珂.闽南师范大学 2013
[6]《古诗十九首》拟诗研究[D]. 王捷.内蒙古大学 2013
[7]刘宋拟诗研究[D]. 崔洁.山东大学 2012
[8]汉魏六朝代言体诗探析[D]. 胡祥华.安徽师范大学 2012
[9]《古诗十九首》在魏晋六朝唐代的传播接受[D]. 刘酩诗.暨南大学 2011
[10]李白五古研究[D]. 宫立华.江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63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6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