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书信中发掘鲁迅的美学理念
发布时间:2021-05-20 05:22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巨擘,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美术学者。鲁迅先生穷极一生都对美术有着狂热的痴迷——他在收集和整理汉代石刻拓片,古代小说绣像,木刻插图,笺纸,民间年画上倾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晚年的他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去引进西方版画作品,并热情倡导新木刻运动,为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和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无人可以匹敌的贡献。鲁迅先生逝世之后,对鲁迅先生的研究便从未有过停歇。由于鲁迅先生晚年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关系密切,并且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也有一些左翼青年参与其中,所以目前在文学界,很多学者会给鲁迅先生贴上一个“左翼”的标签,这使得美学界对鲁迅的看法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美术史研究领域和美学理论研究领域对鲁迅的看法也往往是围绕着左翼美术来展开的,因此当下的美术界和美学理论界,每当提起鲁迅先生,便总是要将其与左翼美术挂钩。而笔者通过钻研鲁迅先生的关于美术的文章,结合鲁迅先生在书信中的最诚挚的话语加以考证,经过理性思考,发现目前学术界和美学界将鲁迅定位为左翼美术先锋的这一主流看法是存在着极大的偏差的。因此,笔者将鲁迅先生的书信进行梳理,提炼出鲁迅先生在书信中表达的关于美术的理念,另...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鲁迅与美术
1.1.2 鲁迅与新兴木刻
1.1.3 鲁迅书信研究
1.1.4 海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1.1.5 纪念鲁迅的博物馆、展览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鲁迅美学理念的时代背景
2.1 鲁迅生活的时代面临的危机
2.2 鲁迅被归类为左翼美术先锋的原因
2.3 鲁迅与左翼美术的真实的关系
第三章 鲁迅书信中美术内容的整理
3.1 前言
3.2 中国传统美术
3.2.1 汉代石刻
3.2.2 民间风俗画、连环画
3.2.3 笺谱
3.3 西方现代美术
3.3.1 珂勒惠支
3.3.2 比亚兹莱
3.3.3 编印《引玉集》
3.4 对编印画集印刷质量的要求
3.4.1 印刷质量
3.4.2 售卖价格
3.5 结语
第四章 鲁迅的美学理念
4.1 前言
4.2 鲁迅眼里的美
4.2.1 古典之美
4.2.2 大气之美
4.2.3 沉郁之美
4.2.4 小结
4.3 鲁迅期盼创造的美术形式
4.3.1 将希望寄托于青年画家身上
4.3.2 强调美术基础和表现手法
4.3.3 赞扬个性的解放
4.3.4 警惕自我的张扬
4.4 结语
第五章 总结
5.1 鲁迅的美学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5.1.1 抗日战争时期
5.1.2 新中国成立初期
5.1.3 改革开放初期
5.1.4 当代
5.2 鲁迅的美学理念对后世的启示
5.2.1 鲁迅美学理念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5.2.2 鲁迅美学理念对美术创作的启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197167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鲁迅与美术
1.1.2 鲁迅与新兴木刻
1.1.3 鲁迅书信研究
1.1.4 海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1.1.5 纪念鲁迅的博物馆、展览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鲁迅美学理念的时代背景
2.1 鲁迅生活的时代面临的危机
2.2 鲁迅被归类为左翼美术先锋的原因
2.3 鲁迅与左翼美术的真实的关系
第三章 鲁迅书信中美术内容的整理
3.1 前言
3.2 中国传统美术
3.2.1 汉代石刻
3.2.2 民间风俗画、连环画
3.2.3 笺谱
3.3 西方现代美术
3.3.1 珂勒惠支
3.3.2 比亚兹莱
3.3.3 编印《引玉集》
3.4 对编印画集印刷质量的要求
3.4.1 印刷质量
3.4.2 售卖价格
3.5 结语
第四章 鲁迅的美学理念
4.1 前言
4.2 鲁迅眼里的美
4.2.1 古典之美
4.2.2 大气之美
4.2.3 沉郁之美
4.2.4 小结
4.3 鲁迅期盼创造的美术形式
4.3.1 将希望寄托于青年画家身上
4.3.2 强调美术基础和表现手法
4.3.3 赞扬个性的解放
4.3.4 警惕自我的张扬
4.4 结语
第五章 总结
5.1 鲁迅的美学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5.1.1 抗日战争时期
5.1.2 新中国成立初期
5.1.3 改革开放初期
5.1.4 当代
5.2 鲁迅的美学理念对后世的启示
5.2.1 鲁迅美学理念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5.2.2 鲁迅美学理念对美术创作的启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19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9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