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韩愈“以文为诗”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8 15:44
  本文是关于韩愈“以文为诗”文学批评现象的研究。引言部分主要回顾了韩愈“以文为诗”古今中外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历代诗论家对“以文为诗”仅是进行现象分析,研究“以文为诗”的具体表现,并没有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去探讨。因此,本文重点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以文为诗”进行历史梳理、还原。第一章主要是“以文为诗”的概念研究。“以文为诗”从理论高度来看是文类问题“以A为B”的具体表现,从而梳理总结出文论史上诗论家对“以文为诗”的五种内涵解释,即“以文字为诗”、“以文情为诗”、“以文法为诗”、“以文论为诗”、“以文韵为诗”。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对“以文为诗”表达肯定性看法的诗论家。欧阳修、吕惠卿从韩愈本身的文学思想和政治地位表达对“以文为诗”的肯定看法;袁桷、陆时雍、方东树根据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来肯定“以文为诗”,认为“以文为诗”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欧阳修、陈善、陆时雍从诗歌韵律层面欣赏,肯定“以文为诗”在韵律方面的变化之处;惠洪、赵翼以诗歌创新这一角度来肯定,提出“以文为诗”是韩愈力求创新的成果。第三章则是对韩愈“以文为诗”持批判性意见的诗论家的考察。沈括、陈师道、魏泰是根据诗歌“本色”来批判“以文为诗”...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以文为诗”概念辨析
    第一节 “以文字为诗”
    第二节 以文情为诗
    第三节 “以文法为诗”
    第四节 “以议论为诗”
    第五节 以文韵为诗
第二章 “以文为诗”肯定派考察
    第一节 复古主义与政治主张
        一、吕惠卿:追古好古
        二、欧阳修:诗以明道、提倡复古
    第二节 诗歌抒情性传统
        一、袁桷:诗法犹在
        二、赵翼:用典深厚
        三、方东树:诗文一体
    第三节 诗歌韵律形式
        一、欧阳修:穷而后工,工于用韵
        二、陈善:诗文相生,自有风韵
        三、陆时雍:诗含文情,气韵油生
    第四节 诗文创新
        一、惠洪:游戏三昧,妙观逸想
        二、赵翼:辟山开道,自成一家
第三章 “以文为诗”否定派考察
    第一节 诗非“本色”
        一、沈括:终不近诗
        二、陈师道:要非本色
        三、魏泰:豪放怒张
    第二节 诗无解处
        一、陈师道:才高好尔
        二、王世贞:直是势利
    第三节 声韵不合
        一、胡震亨:恶韵斗奇
    第四节 诗情匮乏
        一、王夫之:适为酒令
        二、毛先舒:大乖风雅
        三、黄子云:不由正道,盘空硬语
结语:韩愈“以文为诗”的总结与反思
    一、叙事性诗歌的发展
    二、“以文为诗”发展的必然性
    三、“陌生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文为诗: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J]. 许总.  文学评论. 2014(03)
[2]宋代韩愈诗歌优劣之争——以欧、王、苏、黄、陈为例[J]. 孙文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3]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J]. 袁书会,闫振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4]“以文为诗”之争:唐宋诗文文体观念衍变的个案[J]. 刘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5]论江西诗派对韩愈“以文为诗”的接受[J]. 温优华.  肇庆学院学报. 2011(06)
[6]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艺术表现[J]. 任正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7]韩愈“以文为诗”之渊源说[J]. 李希,曹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8]陈师道: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J]. 谷曙光.  杜甫研究学刊. 2009(04)
[9]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特征的形成原因[J]. 徐锋.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
[10]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差异探究[J]. 刘国祥.  华夏文化论坛. 2008(00)

硕士论文
[1]毛先舒《诗辩坻》格调诗论研究[D]. 张雪梅.江南大学 2017
[2]韩国诗话中的韩愈研究[D]. 薛茜严.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3]王世贞诗歌理论研究[D]. 王欣悦.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从文体互渗入手评析韩愈“以文为诗”[D]. 李希.湘潭大学 2011
[5]论美国汉学界的韩愈研究[D]. 陈培文.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D]. 汤华.曲阜师范大学 2007
[7]赵翼诗歌研究[D]. 王殿明.西北师范大学 2005
[8]韩诗对宋诗的影响纵横谈[D]. 王光强.天津师范大学 2005
[9]韩愈诗歌在北宋的接受历程及其诗学意义发微[D]. 谷曙光.安徽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8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08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