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新诗“大众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06:37
新诗的发展道路一直都是曲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大众文化语境,新诗在面对大众文化带来的挑战时逐渐呈现出了“大众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成为了九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新诗的创作主体有着突出的影响,随着大众文化步入后现代阶段,各文化间的界限已经消除,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大众”的成分复杂化,新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大众化”。大众文化伴随着传媒的发展,新诗在传播过程中离不开媒介的作用,网络作为新型的媒介,使新诗在传播方式与出版上都变得自主化。媒介的对象是受众,从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种媒介,内部的语言媒介与外部的传播媒介,共同对新诗的传播与受众产生影响。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新诗表现出了特有的形式特征,叙事化与反诗意是其“大众化”的表现策略。口语、俗语、特殊字符以及陌生化的效果,构成了新诗“大众化”的语言特征。特殊的形体也成为新诗“大众化”的特有表现。新诗“大众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从接受和大众文化双重影响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能更好的探寻新诗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探讨新诗何为,成为了新诗发展和存在的关键。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的创作与传播
第一节 新诗的创作主体大众化
一、底层生命形态的“呐喊”
二、“娱乐”诗人的诗歌实验
三、网络时代的诗歌“神话”
第二节 新诗传播媒介大众化
一、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纸媒的衰落
二、传播方式与出版的自主化
三、新诗的媒介范式与受众
第二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的形式特征
第一节 新诗“大众化”的表达策略
一、叙事化
二、反诗意
第二节 新诗“大众化”的语言特征
一、口语和俗语的运用
二、特殊字符的融入
三、陌生化语言效果
第三节 新诗“大众化”的形体特征
第三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大众化”的反思
第一节 新诗“大众化”的接受问题
一、影响接受的因素
二、接受主体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何为?
一、新诗“大众化”的必然性
二、多媒体时代新诗道路探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前慢[J]. 木心. 诗潮. 2018(02)
[2]如同把绝望爱成希望(组诗)[J]. 余秀华. 山花. 2016(19)
[3]论艺术的“陌生化”——以至上主义绘画为例[J]. 王平平. 大众文艺. 2016(13)
[4]再议余秀华诗歌热[J]. 周新民,吴黎荣,朱旭. 长江丛刊. 2016(19)
[5]余秀华诗歌的乡村意象解读[J]. 林芸.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02)
[6]余秀华荡妇体诗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J]. 张祖群.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01)
[7]余秀华诗歌走红的必然性分析[J]. 候登登,谢纳. 名作欣赏. 2016(06)
[8]祛魅与消费——新时期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J]. 樊蓉. 滁州学院学报. 2015(06)
[9]狂欢与规训——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余秀华诗歌现象”[J]. 陈守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当下的草根诗人现象[J]. 吴思敬. 出版人. 2015(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 栾慧.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研究[D]. 自国庆.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21882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的创作与传播
第一节 新诗的创作主体大众化
一、底层生命形态的“呐喊”
二、“娱乐”诗人的诗歌实验
三、网络时代的诗歌“神话”
第二节 新诗传播媒介大众化
一、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纸媒的衰落
二、传播方式与出版的自主化
三、新诗的媒介范式与受众
第二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的形式特征
第一节 新诗“大众化”的表达策略
一、叙事化
二、反诗意
第二节 新诗“大众化”的语言特征
一、口语和俗语的运用
二、特殊字符的融入
三、陌生化语言效果
第三节 新诗“大众化”的形体特征
第三章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大众化”的反思
第一节 新诗“大众化”的接受问题
一、影响接受的因素
二、接受主体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大众文化对新诗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大众文化语境中新诗何为?
一、新诗“大众化”的必然性
二、多媒体时代新诗道路探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前慢[J]. 木心. 诗潮. 2018(02)
[2]如同把绝望爱成希望(组诗)[J]. 余秀华. 山花. 2016(19)
[3]论艺术的“陌生化”——以至上主义绘画为例[J]. 王平平. 大众文艺. 2016(13)
[4]再议余秀华诗歌热[J]. 周新民,吴黎荣,朱旭. 长江丛刊. 2016(19)
[5]余秀华诗歌的乡村意象解读[J]. 林芸.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02)
[6]余秀华荡妇体诗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J]. 张祖群.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01)
[7]余秀华诗歌走红的必然性分析[J]. 候登登,谢纳. 名作欣赏. 2016(06)
[8]祛魅与消费——新时期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J]. 樊蓉. 滁州学院学报. 2015(06)
[9]狂欢与规训——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余秀华诗歌现象”[J]. 陈守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当下的草根诗人现象[J]. 吴思敬. 出版人. 2015(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 栾慧.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研究[D]. 自国庆.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21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2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