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明代戏曲
发布时间:2021-06-18 00:18
本论文以《庄子》与明代戏曲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现有《庄子》学史和《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以及学界对明代戏曲《庄子》接受的论述都比较简略、薄弱,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分为上编《庄子》与明代戏曲创作和下编庄子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庄子》与明代“庄子戏”。“庄子戏”指以庄子为主人公或者以《庄子》寓言故事为主要故事情节所敷衍而成的作品。明代是“庄子戏”发展的高潮期,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发展、学术因素和“庄子戏”作者的遭际都有关系。这些剧作中多有对《庄子》寓言的化用和改编,是对庄子思想的另类传播。它们中的“庄子”形象以世俗化、荒诞化和宗教化为主,其中的“庄子试妻”情节很有特点,折射出中国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话语权”和“规训权”。第二章为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庄子是先秦时期最为关注“梦”的人,他打破了先秦时期以“梦兆”为主的梦文化。《庄子》记梦既有梦论也有梦境,既托梦言理又藉梦设喻,叙述方式也有创新,文学性很强,这些对中国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涉梦戏”亦在其列。庄子梦所呈现出的“为文写梦”精神、“梦境的超自由精神”以及梦论思想中真幻相...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庄子》与明代戏曲创作
第一章 《庄子》与明代“庄子戏”
第一节 “庄子戏”概说
一、“庄子戏”的产生、发展和流变
二、明代“庄子戏”剧目概说
(一) 现存的明代“庄子戏”
(二) 亡佚的明代“庄子戏”
第二节 明代“庄子戏”兴盛的原因
一、道教发展促进《庄子》传播
(一) 明代道教教派和理论的发展
(二) 明代道教与君主、士大夫的关系
(三) 道教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及其与《庄子》的关系
二、庄学复兴推进《庄子》接受
(一) 明代庄学由低潮到复兴
(二) 文学创作中对《庄子》的广泛接受
(三) 明代科举与《庄子》
三、作者遭际促其倾心《庄子》
第三节 明代“庄子戏”的特色
一、庄子形象的变迁及成因
(一) 世俗化
(二) 荒诞化
(三) 宗教化
二、“庄子戏”对《庄子》的传播
三、“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与文化透视
(一) “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
(二) “庄子试妻”情节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时期的梦文化
一、以“梦兆”为主的先秦梦文化
二、独特的“庄子梦”
(一) 数量可观
(二) 借梦寓理或设喻
(三) 叙述方式的创新
(四) 浓厚的文学性
三、庄子梦对中国梦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一、庄子“梦寓言”与明代“涉梦戏”
(一) “为文写梦”的精神
(二) 梦境中的“超自由精神”
二、庄子“梦觉”思想与明代“涉梦戏”
(一) 真幻相对的思想
(二) 超越梦幻的思想
(三) 觉醒的模式
第三章 庄子“乐”“仙”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第一节 “道教度脱剧”概说
一、“道教度脱剧”释义
二、明代“道教度脱剧”的特点
三、明代“道教度脱剧”大兴的原因
第二节 庄子“至乐”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一、“俗乐非乐”促舍苦
二、“至乐无乐”入妙境
三、“心斋”“坐忘”通大道
第三节 庄子“神仙”思想与道教度脱剧
一、提供仙的原型
二、构筑仙境的模板
三、提供修仙的方法
第四章 庄子美丑观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庄子美丑观概说
第二节 内德为美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塑造
一、内德为美即“德充符”
二、蔽于形——明代戏曲中的“外丑内美”形象
三、蔽于德——明代戏曲中的“外美内丑”形象
第三节 审丑近乎勇与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一、“人为物役”即“异化”
二、役于物——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第四节 辩证审丑与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一、庄子审丑的辩证性思维
二、美丑难辨——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第五节 丑自炫为美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一、自炫为美即“真丑”
二、丑自炫为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下编 庄子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第五章 庄子“自然”美学与明代戏曲“本色”“化工”论
第一节 庄子的“自然”美学思想
一、庄子“朴素美”思想的美学意蕴
二、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美学意蕴
三、庄子“自然”美学思想对后世文艺观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自然”美学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一、洗尽铅华呈素姿:明代戏曲语言的本色倾向
二、化工:明代戏曲追求的审美至境
第六章 庄子“情”论与明代戏曲“唯情”论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之“情”字析论
一、以“情实”义为主的先秦之“情”
二、《庄子》文中“情”字的含义及分类
三、庄子“有情”“无情”辨
四、庄子“情”论的哲学关怀和意义
第二节 生而有情:明代戏曲“唯情”论
一、明中叶后戏曲“唯情”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明代曲论对“唯情”论的高扬
三、汤显祖“唯情”论的影响
第七章 庄子“寓言”精神与明代戏曲
第一节 庄子“寓言”析论
一、庄子“寓言”考辨
二、庄子“寓言”论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寓言”对明代戏曲的影响
一、“一似庄子寓言”的明代伦理剧
二、明代“传奇皆寓言”的戏曲理论
三、明代戏曲“寓言”论的影响
第八章 庄子“道技观”与明代戏曲表演论
第一节 《庄子》中的道技寓言
一、道在技中
二、道技合一
三、道进乎技
四、庄子“道技观”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一、虚静:心性涵养的最高境界
二、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第三节 “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一、庄子直觉式的艺术创作
二、庄子直觉思维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第四节 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一、“神品”:庄子艺术创作的最终诉求
二、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236192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庄子》与明代戏曲创作
第一章 《庄子》与明代“庄子戏”
第一节 “庄子戏”概说
一、“庄子戏”的产生、发展和流变
二、明代“庄子戏”剧目概说
(一) 现存的明代“庄子戏”
(二) 亡佚的明代“庄子戏”
第二节 明代“庄子戏”兴盛的原因
一、道教发展促进《庄子》传播
(一) 明代道教教派和理论的发展
(二) 明代道教与君主、士大夫的关系
(三) 道教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及其与《庄子》的关系
二、庄学复兴推进《庄子》接受
(一) 明代庄学由低潮到复兴
(二) 文学创作中对《庄子》的广泛接受
(三) 明代科举与《庄子》
三、作者遭际促其倾心《庄子》
第三节 明代“庄子戏”的特色
一、庄子形象的变迁及成因
(一) 世俗化
(二) 荒诞化
(三) 宗教化
二、“庄子戏”对《庄子》的传播
三、“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与文化透视
(一) “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
(二) “庄子试妻”情节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时期的梦文化
一、以“梦兆”为主的先秦梦文化
二、独特的“庄子梦”
(一) 数量可观
(二) 借梦寓理或设喻
(三) 叙述方式的创新
(四) 浓厚的文学性
三、庄子梦对中国梦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一、庄子“梦寓言”与明代“涉梦戏”
(一) “为文写梦”的精神
(二) 梦境中的“超自由精神”
二、庄子“梦觉”思想与明代“涉梦戏”
(一) 真幻相对的思想
(二) 超越梦幻的思想
(三) 觉醒的模式
第三章 庄子“乐”“仙”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第一节 “道教度脱剧”概说
一、“道教度脱剧”释义
二、明代“道教度脱剧”的特点
三、明代“道教度脱剧”大兴的原因
第二节 庄子“至乐”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一、“俗乐非乐”促舍苦
二、“至乐无乐”入妙境
三、“心斋”“坐忘”通大道
第三节 庄子“神仙”思想与道教度脱剧
一、提供仙的原型
二、构筑仙境的模板
三、提供修仙的方法
第四章 庄子美丑观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庄子美丑观概说
第二节 内德为美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塑造
一、内德为美即“德充符”
二、蔽于形——明代戏曲中的“外丑内美”形象
三、蔽于德——明代戏曲中的“外美内丑”形象
第三节 审丑近乎勇与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一、“人为物役”即“异化”
二、役于物——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第四节 辩证审丑与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一、庄子审丑的辩证性思维
二、美丑难辨——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第五节 丑自炫为美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一、自炫为美即“真丑”
二、丑自炫为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下编 庄子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第五章 庄子“自然”美学与明代戏曲“本色”“化工”论
第一节 庄子的“自然”美学思想
一、庄子“朴素美”思想的美学意蕴
二、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美学意蕴
三、庄子“自然”美学思想对后世文艺观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自然”美学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一、洗尽铅华呈素姿:明代戏曲语言的本色倾向
二、化工:明代戏曲追求的审美至境
第六章 庄子“情”论与明代戏曲“唯情”论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之“情”字析论
一、以“情实”义为主的先秦之“情”
二、《庄子》文中“情”字的含义及分类
三、庄子“有情”“无情”辨
四、庄子“情”论的哲学关怀和意义
第二节 生而有情:明代戏曲“唯情”论
一、明中叶后戏曲“唯情”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明代曲论对“唯情”论的高扬
三、汤显祖“唯情”论的影响
第七章 庄子“寓言”精神与明代戏曲
第一节 庄子“寓言”析论
一、庄子“寓言”考辨
二、庄子“寓言”论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寓言”对明代戏曲的影响
一、“一似庄子寓言”的明代伦理剧
二、明代“传奇皆寓言”的戏曲理论
三、明代戏曲“寓言”论的影响
第八章 庄子“道技观”与明代戏曲表演论
第一节 《庄子》中的道技寓言
一、道在技中
二、道技合一
三、道进乎技
四、庄子“道技观”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一、虚静:心性涵养的最高境界
二、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第三节 “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一、庄子直觉式的艺术创作
二、庄子直觉思维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第四节 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一、“神品”:庄子艺术创作的最终诉求
二、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236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3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