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中渔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7-16 09:35
唐代之前的中国诗歌,渔父很少出现,渔妇更为罕见。唐宋时期的渔妇,仅作为渔人之妇存在,没有取得独立地位,只是渔父生活的附庸,渔父形象的点缀。元明时期的渔妇,由渔人之妇发展到捕鱼之妇人,不倚靠渔父而存活,取得了独立地位,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其中,明代诗歌中渔妇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不再是单纯之捕鱼妇人;本质上属于辛苦勤劳型,超越了宋元渔妇简单的苦乐二分模式;而且,出现了追求美丽的渔妇。清代诗歌中的渔妇,形成爱情与爱美、偕隐之志、女性自我观照三大主题,它们都是清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产物。渔妇形象的演变,与中国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是时代精神、时代思潮的反映。渔妇以底层劳动者的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渔人之妇:唐宋时期的渔妇
二、打渔之妇人:元明渔妇
三、觉醒的女性:清代渔妇
(一)对美与爱情的追求、呵护
(二)偕隐之志
(三)女性自我观照
四、渔妇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本文编号:3286756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渔人之妇:唐宋时期的渔妇
二、打渔之妇人:元明渔妇
三、觉醒的女性:清代渔妇
(一)对美与爱情的追求、呵护
(二)偕隐之志
(三)女性自我观照
四、渔妇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本文编号:3286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8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