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童年书写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9-02 12:39
张爱玲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书写童年反思生命和时代文化最为典型的例证。新文化伦理变革过程对"进步"追求的偏执,传统家庭的坍塌和现代女性运动对儿童权利的漠视,是造成张爱玲童年创伤并影响其一生创作的根本原因。细读张爱玲的童年书写,能让我们深入认知中国现代家庭观念变革中的个人记忆、情感结构和文化形态,在历史视阈中反思现代童年文化和女性文化的形态与内涵、进步与局限。研究张爱玲的童年书写,提醒我们需妥善处理女性个人发展权与母权的平衡,构建既体现女性个性又尊重母性的现代儿童/女性文化。
【文章来源】:江汉论坛.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母亲形象与对“新女性”的质疑
二、家庭记忆重构与对“五四”新文化的批判
三、对张爱玲童年书写的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J]. 杨联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3)
[2]《小团圆》中的母女关系[J]. 许子东. 新文学史料. 2011(01)
[3]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J]. 王德威,王宇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6)
本文编号:3379027
【文章来源】:江汉论坛.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母亲形象与对“新女性”的质疑
二、家庭记忆重构与对“五四”新文化的批判
三、对张爱玲童年书写的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J]. 杨联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3)
[2]《小团圆》中的母女关系[J]. 许子东. 新文学史料. 2011(01)
[3]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J]. 王德威,王宇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6)
本文编号:3379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7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