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体学: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
发布时间:2021-09-03 15:51
文体学虽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门显学,但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仍有不明。考虑到历史语境变迁和文学思潮演进等因素,"文"和"体"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清晰呈现古人有关此一问题的全部思考,且"文"和"体"内涵的确定仅明确了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能揭示其旨趣。作为现代学术,文体学应有明晰的学理基础与目标指向,具备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文体学"不是简单地梳理、罗列相关知识,也不是一味地依循传统理路,它是基于现代视野和现实诉求,重新确立和整合。所谓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可区分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和"中国古代文体—学"两个层次,二者都有必要价值。但就有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来说,不应只是研究对象的扩充,更应是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视角,特别是对于"本体"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引领和创造新格局。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文体学与“文+体+学”
二、文体学与“古代”文体学
三、“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
余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艰难的历程,卓越的成就——新中国70年的古代文学研究[J]. 张伯伟. 文学评论. 2019(05)
[2]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2015(02)
[3]古代文体学研究漫议[J]. 吴承学,何诗海. 古典文学知识. 2014(06)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J]. 张慕华. 文史哲. 2013(04)
[5]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J]. 李建中. 学术研究. 2013(05)
[6]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J]. 欧明俊. 学术研究. 2010(09)
[7]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J]. 吴承学. 学术研究. 2010(05)
[8]“文体”的涵义和宋代文体学的研究对象[J]. 杨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9]论宋代文体学的研究路径与学术空间[J]. 谷曙光.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2)
[10]有特征的文章整体与有特征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论与西方Stylistics的本体论比较[J]. 姚爱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本文编号:3381404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文体学与“文+体+学”
二、文体学与“古代”文体学
三、“中国古代文体-学”与“中国古代-文体学”
余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艰难的历程,卓越的成就——新中国70年的古代文学研究[J]. 张伯伟. 文学评论. 2019(05)
[2]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2015(02)
[3]古代文体学研究漫议[J]. 吴承学,何诗海. 古典文学知识. 2014(06)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J]. 张慕华. 文史哲. 2013(04)
[5]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J]. 李建中. 学术研究. 2013(05)
[6]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J]. 欧明俊. 学术研究. 2010(09)
[7]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J]. 吴承学. 学术研究. 2010(05)
[8]“文体”的涵义和宋代文体学的研究对象[J]. 杨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9]论宋代文体学的研究路径与学术空间[J]. 谷曙光.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2)
[10]有特征的文章整体与有特征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论与西方Stylistics的本体论比较[J]. 姚爱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本文编号:3381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8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