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的鲁迅(1949-1976)
本文关键词:《人民日报》中的鲁迅(1949-1976),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提到,“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1推崇、误读或曲解一直是鲁迅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我把这类现象称为“不同的鲁迅”。当我们把鲁迅放在1949—1976年的《人民日报》中来探讨时,首先面对的就是这一时段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文化对于鲁迅的绝对尊崇的事实。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人民日报》中相关文章的梳理和统计分析,探讨“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如何被建构和阐释的过程。萧军认为:“(鲁迅和毛泽东)他们底关系是宽与深,灵魂与肉体一致的、相成的,一句话——一个新中国的两面表现”2,这不仅肯定了鲁迅思想对新中国文艺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证实了毛泽东对鲁迅的认识及其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鲁迅形象”和“鲁迅精神”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鲁迅世界进行了选择性解读,借助“鲁迅”建立和强化适应当下政治需要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体系。在越来越极端化的文化思想环境下,对于鲁迅的解读由简化走向神化,由专门化阐释走向大众化阐释。而这种解读表现出两种重大的意义:第一,通过对于鲁迅作品与言论的选择性和夸大性解读,借用“鲁迅”来批判当下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敌人”,例如对于胡适、周扬、孔子、张春桥等人及其思想的批判。第二,通过对于“鲁迅精神”的限定性解读,逐渐地演化为一种时代思想上的指引,即以简化和神化后的鲁迅为思想符号,对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在传统媒体时代,党的最主要、最权威的媒介《人民日报》作为对“鲁迅”及“鲁迅精神”解读的“原点”,在相当的程度上成为了左右当下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精神状态的“影响之源”。因此,梳理和研究这一期间《人民日报》中的“鲁迅”,对于鲁迅研究史的补充和当代“鲁迅”的建构过程的理解,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对1949—1976年《人民日报》中以鲁迅为主题的249篇文章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和分类,并对其作者群体做了基本的分析。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学术史和新闻史的整理,而是一种社会思想史的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具体的数据,结合不同时期文艺思想的重大变化和论争,抓住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现象和思潮的流变,兼顾《人民日报》的传播机制,分析《人民日报》中“鲁迅”的构建过程和文本阐释,探讨被简化和神化的“鲁迅”与鲁迅本体思想的错位与变化。学界一般认为,“十七年”中的“鲁迅”与“文革”中的“鲁迅”是具有本质性差异的,但是通过我们的梳理和分析,两个时段中的“鲁迅”是一个朝着某种既定的思想路标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二者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相似性。本文依据大量的报纸材料,对1949—1976年《人民日报》中的鲁迅整体形象进行认识,尝试描述一个随社会政治、文艺思潮发展不断延伸发展,层次鲜明的“鲁迅精神”阐释谱系,并进一步展示时事政治、鲁迅周边、知识分子以及一般读者在《人民日报》这一特殊平台共同建构和强化的“鲁迅”形象及其影响。
【关键词】:鲁迅 人民日报 政治时事 无产阶级 思想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1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时代背景——鲁迅形象塑造的历史必然13-17
- 一、社会主义文艺目的的确定13-14
- 二、无产阶级话语体系的诉求14-15
- 三、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经之路15-17
-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鲁迅”精神的继承17-32
- 一、“鲁迅”精神的建构目的17-21
- (一) 补充无产阶级文学话语体系17-18
- (二) 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18-19
- (三) 以解读鲁迅作品突破阶级话语的努力19-21
- 二、“鲁迅”精神的“百家争鸣”21-24
- (一) 丰富的形式21-23
- (二) 多元的作者23-24
- 三、“鲁迅”精神的选择继承24-32
- (一)“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界限25-27
- (二) 作家与作品的判断标准27-28
- (三) 注重实用的创作解读28-30
- (四) 战士性格与“韧”的精神30-32
- 第三章 文革时期“鲁迅”精神的极化32-47
- 一、“鲁迅”精神与“革命新文艺”趋势32-34
- 二、“鲁迅”精神的同质表达34-39
- (一) 政治的高度契合34-36
- (二)“新旧”交替的作者36-39
- 三、“又红又专”的“鲁迅”精神39-47
- (一) 工农兵文艺还是全民文艺39-41
- (二) 实践在思想改造中的重要作用41-43
- (三) 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革命斗争43-44
- (四) 批判落后势力的“武器”44-47
- 第四章 无奈的“鲁迅”建构——政治统摄下的文化选择47-62
- 一、“鲁迅”的建构结果48-57
- (一) 错位的“鲁迅”呈现48-54
- (二) 文学界内部的历史纷争54-55
- (三) 知识分子的意识蜕变55-56
- (四) 集体思维的困局56-57
- 二、宣传、神化“鲁迅”的影响57-62
- (一)“鲁迅精神”的真理化和符号化57-59
- (二)“鲁迅研究”的消极性和功利化59
- (三) 为“远离”和“还原”鲁迅留下可能59-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66
- 附录66-81
- 作者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81-82
- 致谢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2 罗良平;再论对鲁迅的评价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景山;鲁迅心目中的改革和开放[J];炎黄春秋;2000年04期
4 史纪辛;再谈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则史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5 苏陂;我看《鲁迅先生》——普及好得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6 萧君和;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鄢烈山;鲁迅被神化过吗[J];唯实;2001年04期
8 白盾;伟大,也得有人懂——我的鲁迅观[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申中华;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J];今日浙江;2001年17期
10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2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3 车文秋;大众能接受“鲁迅”商标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5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鲁迅,,并非整天板着脸”[N];南京日报;2008年
7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8 欧阳正汉;当“鲁迅”与名利相遇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鲁迅艺术身份及其艺术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7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懿;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妍;关于《品中国文人(鲁迅)》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夏晶;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民间思潮与鲁迅[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人民日报》中的鲁迅(1949-1976),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4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