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诗史”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12:27
“诗史”(Poetry-as-History)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经典范畴。作为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它起源于晚唐,在宋代成型,又在明代发展成熟。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诗史”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关于“诗史”这一问题争辩的过程,同时也是诸家各派“诗史”论形成的过程。明末清初是“诗史”论发展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说它关键,一方面在于这一时期就“诗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紧密地承接了明代中后期的“诗史”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交集。明末清初“诗史”论可以视为明代中后期“诗史”论的深化与推进。同时,许多诗论家经历过明代中后期,其“诗史”论于明末清初成熟与完善。因此,明代中后期“诗史”论可以视为明末清初“诗史”论发展的序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部分“诗史”论的发展情况加以勾勒。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的“诗史”论有着与历史相通的一面。另一方面,“山河破碎”的时代环境又为这一时期的“诗史”论注入了“变”的特质。一通一变,使明末清初“诗史”论呈现出复杂交错的面向。本文从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诗史”论概念的由来及发展流变的大致状况。“诗史”论之诗学概念始于晚唐,到了宋代,伴随着士人群体地位的提升,理学的发展...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 选题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0.3 选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0.3.1 创新之处
0.3.2 研究方法
1 明末清初“诗史”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1.1 “诗史”含义的最初设定
1.2 宋元“诗史”论的特点
1.2.1 强调实录
1.2.2 突出“事”“理”
1.3 “诗史”论权威渐趋消解
1.3.1 茶陵派“诗史”论中的矛盾倾向
1.3.2 七子派“诗史”论之争
1.4 “风雅”内涵在明代中后期“诗史”论中的形成
1.4.1 “比兴”之法以达诗之“风雅”
1.4.2 “赋”“比”“兴”在“诗史”论中的有机融合
1.4.3 “风雅”之旨在“诗史”论中的深化
2 明末清初“诗史”论的特征
2.1 明末清初“诗史”论中的情感特征
2.1.1 述事不绞与声情不淫:“诗史”论中的两重面向
2.1.2 “俭于意”以达情:“美刺”观在“诗史”论中的显现
2.1.3 情、景、事的综合:“诗史”论中的美学想象
2.1.4 诗、史之辨与雅、俗之辨
2.2 明末清初“诗史”论中的思维特征
2.2.1 从“以诗续史”到“诗史互证”
2.2.2 从叙其事到感于事
2.2.3 从“诗之史”到“心之史”
3 明末清初“诗史”论触及的诗学问题
3.1 诗歌文本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3.2 诗歌“言志”与“缘情”的问题
3.3 诗歌接受与再阐释的问题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史观[J]. 朱志荣. 中国文学研究. 2018(04)
[2]船山诗论“俱以意为主”与“俱不在意”新探[J]. 周阿红,阎真. 文化与诗学. 2017(01)
[3]南宋理学家选杜诗与杜诗“诗史”名作的传播[J]. 李昇.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1)
[4]王世贞与明代七子派诗学的调协与变向[J]. 郑利华. 文学遗产. 2016(06)
[5]重倡儒家诗学的格调与神韵——李梦阳诗学再解读[J]. 汪泓. 江西社会科学. 2012(01)
[6]“声色”范畴的意义内涵与逻辑定位[J]. 汪涌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7]雅与俗:船山诗学的美学观念[J]. 张向荣.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8]论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J]. 李洲良. 文学遗产. 2006(05)
[9]杨慎对杜诗“诗史说”的批判及其批评史意义[J]. 邓新跃. 杜甫研究学刊. 2005(01)
[10]“声情”研究方法论的现代启示[J]. 刘方喜. 文学评论. 2004(06)
硕士论文
[1]明代宋诗接受研究[D]. 李程.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22287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 选题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0.3 选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0.3.1 创新之处
0.3.2 研究方法
1 明末清初“诗史”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1.1 “诗史”含义的最初设定
1.2 宋元“诗史”论的特点
1.2.1 强调实录
1.2.2 突出“事”“理”
1.3 “诗史”论权威渐趋消解
1.3.1 茶陵派“诗史”论中的矛盾倾向
1.3.2 七子派“诗史”论之争
1.4 “风雅”内涵在明代中后期“诗史”论中的形成
1.4.1 “比兴”之法以达诗之“风雅”
1.4.2 “赋”“比”“兴”在“诗史”论中的有机融合
1.4.3 “风雅”之旨在“诗史”论中的深化
2 明末清初“诗史”论的特征
2.1 明末清初“诗史”论中的情感特征
2.1.1 述事不绞与声情不淫:“诗史”论中的两重面向
2.1.2 “俭于意”以达情:“美刺”观在“诗史”论中的显现
2.1.3 情、景、事的综合:“诗史”论中的美学想象
2.1.4 诗、史之辨与雅、俗之辨
2.2 明末清初“诗史”论中的思维特征
2.2.1 从“以诗续史”到“诗史互证”
2.2.2 从叙其事到感于事
2.2.3 从“诗之史”到“心之史”
3 明末清初“诗史”论触及的诗学问题
3.1 诗歌文本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3.2 诗歌“言志”与“缘情”的问题
3.3 诗歌接受与再阐释的问题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史观[J]. 朱志荣. 中国文学研究. 2018(04)
[2]船山诗论“俱以意为主”与“俱不在意”新探[J]. 周阿红,阎真. 文化与诗学. 2017(01)
[3]南宋理学家选杜诗与杜诗“诗史”名作的传播[J]. 李昇.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1)
[4]王世贞与明代七子派诗学的调协与变向[J]. 郑利华. 文学遗产. 2016(06)
[5]重倡儒家诗学的格调与神韵——李梦阳诗学再解读[J]. 汪泓. 江西社会科学. 2012(01)
[6]“声色”范畴的意义内涵与逻辑定位[J]. 汪涌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7]雅与俗:船山诗学的美学观念[J]. 张向荣.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8]论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J]. 李洲良. 文学遗产. 2006(05)
[9]杨慎对杜诗“诗史说”的批判及其批评史意义[J]. 邓新跃. 杜甫研究学刊. 2005(01)
[10]“声情”研究方法论的现代启示[J]. 刘方喜. 文学评论. 2004(06)
硕士论文
[1]明代宋诗接受研究[D]. 李程.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22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2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