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兼论“个人化写作”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1-12-09 00:05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学演进,经历了从启蒙到世俗的文学转型。"80年代文学"的个人话语指向人性、欲望、生命、尊严、价值等审美要素,对于苦难的审美观照具有启蒙的批判价值,同时具有修正启蒙话语的审美功能。世俗在"90年代文学"的表现更为突出,出现远离公共话语的消费化、"非历史化"和个人化的"个人化写作"。进入90年代,作家更关注文学的个人、自由和自己,文学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个人体验、个人记忆、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非历史化""非社会化""价值悬空"等倾向让文学远离公共生活和公共话语,审美解构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建构。要警惕"个人主义"发展到"自我本质化"的倾向,这是考量个人与社会、文学与市场、"80年代"与"90年代"等关联问题的重要内容。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俗精神与生活美学——论阿城的小说学兼及寻根文学的“歧路”[J]. 李钧. 齐鲁学刊. 2019(02)
[2]《绿化树》:前辈,强悍然而孱弱[J]. 洪子诚. 文艺争鸣. 2016(07)
[3]论刘震云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祛魅意识[J]. 姜翼飞,张文东. 文艺评论. 2016(07)
[4]“伤痕”深处的存在主义——以《今天》(1978—1980)小说为例[J]. 亚思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5]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张志忠. 文学评论. 2010(04)
[6]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J]. 李世涛. 艺术百家. 2010(01)
[7]新世纪的文学神话:中产化写作与“优雅”的崛起[J]. 向荣,向宝云,游翠萍,林和生,卢衍鹏. 当代文坛. 2006(02)
[8]选择的过程与追忆——关于《致命的飞翔》[J]. 林白. 作家. 1995(07)
[9]创作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漫谈[J]. 白烨. 当代文坛. 1984(03)
[10]人性、爱情、人道主义与当前文学创作倾向[J]. 黄药眠. 文艺研究. 1981(06)
本文编号:3529511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俗精神与生活美学——论阿城的小说学兼及寻根文学的“歧路”[J]. 李钧. 齐鲁学刊. 2019(02)
[2]《绿化树》:前辈,强悍然而孱弱[J]. 洪子诚. 文艺争鸣. 2016(07)
[3]论刘震云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祛魅意识[J]. 姜翼飞,张文东. 文艺评论. 2016(07)
[4]“伤痕”深处的存在主义——以《今天》(1978—1980)小说为例[J]. 亚思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5]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张志忠. 文学评论. 2010(04)
[6]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J]. 李世涛. 艺术百家. 2010(01)
[7]新世纪的文学神话:中产化写作与“优雅”的崛起[J]. 向荣,向宝云,游翠萍,林和生,卢衍鹏. 当代文坛. 2006(02)
[8]选择的过程与追忆——关于《致命的飞翔》[J]. 林白. 作家. 1995(07)
[9]创作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漫谈[J]. 白烨. 当代文坛. 1984(03)
[10]人性、爱情、人道主义与当前文学创作倾向[J]. 黄药眠. 文艺研究. 1981(06)
本文编号:352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2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