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静穆”之美
发布时间:2022-01-02 00:29
作为四十年代崭露头角并在八十年代臻于成熟的作家,汪曾祺对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为其带来了“文体家”的美誉。本文旨在探讨,其小说创作的文体特征与“静穆”美学偏好的互动关系。主体部分如下所述:第一章:回答汪曾祺“静穆”美学偏好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从内部原因上说,“静穆”美学理想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气质不无关系。一方面,“丰富性”童年生活为汪曾祺带来了对美的独特兴趣及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成年后面对坎坷人生时“随遇而安”的姿态表明其平和淡然的个性特征。从外部原因上说,作家生长的地域对其审美偏好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江南的“诗性文化”孕育了其无功利化的审美追求;水乡自然景观的柔性之美也潜在地导致汪曾祺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宁静的精神。第二章:作为本文所论述的重点,回答汪曾祺“静穆”美学偏好在其小说文体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小说结构、叙事和语言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第一,汪曾祺小说结构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典型特征。首先,从功能上来说,它根本体现着“审美”功能和“审智”功能的融合;其次,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深层原因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意境小说审美范型。这两者都与“静穆”美学理想对直觉与理性...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思想艺术渊源研究
(二) 文体风格研究
(三) 汪曾祺与京派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四、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一章 内外兼融:“静穆”美学偏好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水边长大的孩子:审美与地域
一、诗性江南:地域孕育的“审美精神”
二、柔性之美:笔下浸透着水意
第二节 富家子弟的士大夫品格:审美与个性
一、幼时记趣:被艺术熏陶的“丰富性”童年
二、坎坷记愁:困苦人生中的“随遇而安”
第二章 形式即内容:小说文体背后的美学根源
第一节 结构特征:“苦心经营的随便”
一、“小说散文化”:“审美”与“审智”功能的融合
二、“散文化小说”的生成机制:意境小说的审美范型
第二节 叙事特征:“我所追求的只是和谐”
一、叙事空白艺术:消解冲突的叙事策略
二、儿童视角叙事:“审美距离说”的文体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征:“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
一、色彩与画面:“风俗画”小说背后的“静穆”感
二、小说语言节奏:微观分析中的“静穆”之美
第三章 “沉静时的回眸观照”:汪曾祺抒情话语在八十年代初的价值
第一节 历史循环论:从京派的价值看汪曾祺的价值
第二节 “抒情”多棱体:“除净火气”后回归“永恒人性”
第三节 “静穆”:八十年代初抒情话语的另一面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思想与文体——汪曾祺诗化小说论[J]. 席建彬. 当代文坛. 2015(04)
[2]汪曾祺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汪氏文体”的形成[J]. 刘旭. 文学评论. 2015(02)
[3]汪曾祺的水情结与小说文体创新[J]. 靳新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2)
[4]汪曾祺论[J]. 郜元宝. 文艺争鸣. 2009(08)
[5]静穆说再议[J]. 王先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 杨联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转喻与小说“空白”——汪曾祺小说的一种现代语言学解读[J]. 杨学民. 小说评论. 2004(02)
[8]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J]. 游友基.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9]日常生活的关怀意义——汪曾祺与一种文学图景的可能性[J]. 廖述毅. 中国文学研究. 2000(04)
[10]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J]. 陈思和,刘志荣,王光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9(04)
博士论文
[1]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 卢军.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承续与变异[D]. 田晓箐.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汪曾祺诗化小说中的伍尔夫因素[D]. 蒲慧.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3]基于传统的现代主义选择[D]. 周悦.山东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311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思想艺术渊源研究
(二) 文体风格研究
(三) 汪曾祺与京派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四、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一章 内外兼融:“静穆”美学偏好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水边长大的孩子:审美与地域
一、诗性江南:地域孕育的“审美精神”
二、柔性之美:笔下浸透着水意
第二节 富家子弟的士大夫品格:审美与个性
一、幼时记趣:被艺术熏陶的“丰富性”童年
二、坎坷记愁:困苦人生中的“随遇而安”
第二章 形式即内容:小说文体背后的美学根源
第一节 结构特征:“苦心经营的随便”
一、“小说散文化”:“审美”与“审智”功能的融合
二、“散文化小说”的生成机制:意境小说的审美范型
第二节 叙事特征:“我所追求的只是和谐”
一、叙事空白艺术:消解冲突的叙事策略
二、儿童视角叙事:“审美距离说”的文体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征:“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
一、色彩与画面:“风俗画”小说背后的“静穆”感
二、小说语言节奏:微观分析中的“静穆”之美
第三章 “沉静时的回眸观照”:汪曾祺抒情话语在八十年代初的价值
第一节 历史循环论:从京派的价值看汪曾祺的价值
第二节 “抒情”多棱体:“除净火气”后回归“永恒人性”
第三节 “静穆”:八十年代初抒情话语的另一面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思想与文体——汪曾祺诗化小说论[J]. 席建彬. 当代文坛. 2015(04)
[2]汪曾祺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汪氏文体”的形成[J]. 刘旭. 文学评论. 2015(02)
[3]汪曾祺的水情结与小说文体创新[J]. 靳新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2)
[4]汪曾祺论[J]. 郜元宝. 文艺争鸣. 2009(08)
[5]静穆说再议[J]. 王先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 杨联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转喻与小说“空白”——汪曾祺小说的一种现代语言学解读[J]. 杨学民. 小说评论. 2004(02)
[8]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J]. 游友基.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9]日常生活的关怀意义——汪曾祺与一种文学图景的可能性[J]. 廖述毅. 中国文学研究. 2000(04)
[10]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J]. 陈思和,刘志荣,王光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9(04)
博士论文
[1]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 卢军.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承续与变异[D]. 田晓箐.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汪曾祺诗化小说中的伍尔夫因素[D]. 蒲慧.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3]基于传统的现代主义选择[D]. 周悦.山东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63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6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