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祭·凶象·人情味—论双雪涛的小说创作
发布时间:2022-01-11 19:42
随着“80后”写作群体的不断扩大,学界针对于这一群体写作的文学批评也日渐增多。从已有研究来看,“80后”作家群的内部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作为这个群体中“迟来”的“独行者”,双雪涛迅速凸显出自身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本文将以双雪涛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双雪涛自身的创作经历,进一步细读小说文本,考察双雪涛小说创作的整体性特征,力图发掘其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中确立本文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立意,即去除双雪涛的“80后”作家标签,探究其写作“内核”,挖掘其写作在当下的独特意义。第二部分,生存之境。以双雪涛小说的视角展开过程为线索,从自身到与时代和历史的对话,人的生存状态始终是献祭式的。第三部分,小说之象。把双雪涛小说中所呈现的凶象作为论述重点,暴力、重复和虚构等凶象组成了人的生存背景。第四部分,烛照内心。在前两个部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双雪涛对普通人的关注,人情味是其小说创作的坚硬内核。第五部分,结论。献祭、凶象和人情味的共同指涉都是人。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源起
2 研究综述
3 本文立意
第1章 生存献祭:“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
1.1 困境:作为一种“残余”而活
1.2 突围:追寻诗性的复归
1.3 虚无:“城市贫民窟”中历史巡演
第2章 小说凶象:人对想象力的可能性
2.1 悬置:“死亡阴影下的讲话”
2.2 沉默:宗教符号的重复与隐喻
2.3 叙述:虚构与现实感的搏击游戏
第3章 烛照内心:大雪无法覆盖凡人的热血
3.1 凡人的“神性”与小说家的“正义”
3.2 关于“拯救”的文学
3.3 “匠人”与“骨头”:超越自我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例[J]. 黄平. 扬子江评论. 2017(03)
[2]制造阅读幻觉[J]. 石华鹏. 文学自由谈. 2017(03)
[3]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J]. 方岩.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2)
[4]城市的乡愁——谈双雪涛的沈阳故事兼及一种城市文学[J]. 李雪.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6)
[5]勇敢地选择独自把球从所有人中间带出来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阅读札记[J]. 弋舟. 上海文化. 2016(11)
[6]我们总是比生活既多些又少些 读双雪涛[J]. 木叶. 上海文化. 2016(11)
[7]人生之常与人性之谜——评双雪涛的《跷跷板》[J]. 曹霞. 文学教育(上). 2016(11)
[8]青春的艰难与成长——双雪涛小说的成长叙事分析[J]. 吴玲.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01)
[9]现实和历史的谛视与精神分析深度——2015年中篇小说一个侧面的理解与分析[J]. 王春林. 百家评论. 2016(01)
[10]2015年“80后”小说创作综论[J]. 徐勇,卞蕴雯. 创作与评论. 2016(02)
本文编号:358334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源起
2 研究综述
3 本文立意
第1章 生存献祭:“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
1.1 困境:作为一种“残余”而活
1.2 突围:追寻诗性的复归
1.3 虚无:“城市贫民窟”中历史巡演
第2章 小说凶象:人对想象力的可能性
2.1 悬置:“死亡阴影下的讲话”
2.2 沉默:宗教符号的重复与隐喻
2.3 叙述:虚构与现实感的搏击游戏
第3章 烛照内心:大雪无法覆盖凡人的热血
3.1 凡人的“神性”与小说家的“正义”
3.2 关于“拯救”的文学
3.3 “匠人”与“骨头”:超越自我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例[J]. 黄平. 扬子江评论. 2017(03)
[2]制造阅读幻觉[J]. 石华鹏. 文学自由谈. 2017(03)
[3]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J]. 方岩.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2)
[4]城市的乡愁——谈双雪涛的沈阳故事兼及一种城市文学[J]. 李雪.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6)
[5]勇敢地选择独自把球从所有人中间带出来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阅读札记[J]. 弋舟. 上海文化. 2016(11)
[6]我们总是比生活既多些又少些 读双雪涛[J]. 木叶. 上海文化. 2016(11)
[7]人生之常与人性之谜——评双雪涛的《跷跷板》[J]. 曹霞. 文学教育(上). 2016(11)
[8]青春的艰难与成长——双雪涛小说的成长叙事分析[J]. 吴玲.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01)
[9]现实和历史的谛视与精神分析深度——2015年中篇小说一个侧面的理解与分析[J]. 王春林. 百家评论. 2016(01)
[10]2015年“80后”小说创作综论[J]. 徐勇,卞蕴雯. 创作与评论. 2016(02)
本文编号:3583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8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