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03:31
  葛立方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有着江阴葛氏深厚的家学渊源,在继承江西派诗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于晚年创作了《韵语阳秋》一书。此书前四卷集中于诗歌艺术,后九卷集中于文化追怀,中间七卷则多为诗句考证、用事、评史及士人行迹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并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诗学思想。葛立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诗学观念坚持以道为本,注重诗人的品行和道德修为,坚持“先德行而后文艺”的标准。由于受父亲葛胜仲和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陈与义的影响,葛立方的创作与批评有趋近于他们的倾向。关于诗歌创作,葛立方强调社会实践与知识涵养相结合,认为游历山水和知识积累是创作的重要条件,认为诗思(即灵感)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短暂性,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下才能产生。在诗歌创作的具体方法上,葛立方注重锻词炼句、讲究对偶和使用典故,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手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诗歌批评方面,葛立方坚持道德重于艺术的原则,同时又不偏废作品的艺术表现。他提倡清新自然、思致深隐、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对陶渊明的推崇表现得出来,代表了宋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在对诗歌意境的品评中,葛立方提倡情随境迁和感时对物的构思路...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节 葛立方其人
        一、长居湖州,中年出仕
        二、出身名门,家学深厚
        三、交游广泛,视野开阔
    第二节 写作背景
        一、文化政策严酷
        二、江西诗风盛行
        三、理学氛围浓重
第二章 创作论
    第一节 创作条件
        一、阅历体验
        二、江山之助
        三、学养见识
    第二节 创作灵感
        一、诗思的历史渊源
        二、诗思的基本特点
        三、诗思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创作方法
        一、词语的锻炼
        二、对偶的使用
        三、创新的方式
第三章 批评论
    第一节 批评思想
        一、文道关系的历史嬗变
        二、以道为本与德先艺后
        三、以文为首与文道并重
    第二节 风格旨归
        一、平淡风格溯源
        二、平淡而有思致
        三、平淡而清新自然
        四、平淡而韵味悠长
    第三节 意境论
        一、意境溯源
        二、感时对物
        三、境随情迁
第四章 功能论
    第一节 政治关怀
        一、诗言志辨
        二、兴寄托讽
        三、发愤抒怀
    第二节 美刺现实
        一、美刺的表现
        二、美刺的作用
        三、美刺的主因
    第三节 诗教典范
        一、杜甫被宋人推尊
        二、杜甫为诗人典范
        三、李杜优劣之争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韵语阳秋》诗歌功能论探析[J]. 李芹.  华章. 2012 (20)
[2]葛立方诗歌之思想轨迹论略[J]. 胡青.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4)
[3]试论《韵语阳秋》的文道观[J]. 杨永利.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3)
[4]葛立方生平新考[J]. 王志瑾,曹冬雪.  文学遗产. 2009(03)
[5]论《韵语阳秋》里的陶渊明[J]. 郝永.  九江学院学报. 2008(05)
[6]试论《韵语阳秋》中的诗学观[J]. 侯英.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S1)
[7]论《韵语阳秋》文艺美学“意”本体论[J]. 束景南,郝永.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8]《韵语阳秋》的道德文化主题与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生态[J]. 秦秋咀.  龙岩学院学报. 2006(02)
[9]试评《韵语阳秋》[J]. 吴善辉.  广西师院学报. 1998(03)
[10]葛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J].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1997(03)

硕士论文
[1]《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D]. 国艳秀.山东大学 2010
[2]从《韵语阳秋》看葛立方的诗学思想[D]. 夏志贤.江南大学 2009
[3]《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D]. 何丹萍.西北大学 2008
[4]《韵语阳秋》的诗学观[D]. 李芹.河南大学 2008
[5]宋代词人江阴“三葛”研究[D]. 曹冬雪.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2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32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