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杜甫诗歌中的《世说新语》典故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3 18:43
  用典是我国古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杜甫用典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用典的集大成与典范,本文分三部分对杜甫诗歌中的《世说新语》典故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全面统计了杜甫诗歌中援引的《世说新语》典故总数,并以思想内容为分类标准对杜诗所用《世说》典故进行大致分类。因不同时期的杜诗用典与其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密切相关,又以杜甫的人生经历分段对其每一时期援引的《世说》典故进行考察,得出结论为在他放荡齐赵间,杜甫用典多承《世说》典故原意而下,表现出对魏晋士人超尘脱俗行为的追慕;到旅食京华时,杜甫用典主要有两大倾向:一是以体现魏晋士人举止风雅、气度不凡的典故称誉时人,一是去除典故原本所蕴含的狂放疏诞,加入自身对现实的体认;至乱世漂泊时,杜甫再用《世说》典故,多与自身生活感悟结合,颇多无奈痛心之慨。第二部分对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使用特点加以归纳。杜诗频引《世说》典故,究其原因,首先是杜甫对《世说新语》展现的自由精神的向往;其次是杜甫与《世说新语》所追求的超功利的审美理想的同一性;此外,永嘉南渡之悲与安史乱离之痛的异代相似性,亦让杜甫频频援典感叹。在使用特点上,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形式上有“明...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概况
    (一)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总目
        1.《世说新语》继承其他亡佚典籍的典故
        2.首见于《世说新语》的典故
    (二)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分类
    (三)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分期
        1.放荡齐赵时期
        2.旅食京华时期
        3.乱世漂泊时期
二、杜诗用《世所新语》典故之原因与特点
    (一)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原因
        1.对《世说新语》所展现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2.与《世说新语》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同一性
        3.永嘉南渡之悲与安史乱离之痛的异代相似性
    (二)杜诗用《世说新语》典故之特点
        1.形式上:明引与暗用
        2.语义上:正用与反用
        3.典面上:名词性典面与谓词性典面相辅相成
三、杜诗用《世说》典故之意义及对其精神的内化
    (一)杜诗用《世说》典故之意义
        1.借《世说新语》中人物的风神气度誉美时人
        2.以《世说新语》所蕴含的理性思辨反映现实
        3.用《世说新语》中不为物累的精神自我勉励
    (二)杜诗对《世说》精神之内化
        1.隐仕之择:从仕隐兼顾到致力仕途
        2.饮酒况味:从任情恣性到理性节制
        3.行为转变:从率性而为到沉潜悲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盛唐文士与魏晋风度——以杜甫及其《饮中八仙歌》为中心[J]. 仲瑶.  文史哲. 2017(02)
[2]再论道家和道教在杜诗中的不同作用——以《老子》及其相关典故为例[J]. 黄学义.  杜甫研究学刊. 2016(03)
[3]杜甫《行次昭陵》“铁马汗常趋”典故考[J]. 冉驰.  杜甫研究学刊. 2016(02)
[4]取精用宏 见微知著——杜甫陇右诗用典探析[J]. 王正威.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5]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J]. 胡大雷.  文学评论. 2014(05)
[6]杜诗“铁马汗常趋”用典考[J]. 孙微.  文学遗产. 2014(05)
[7]杜诗对《世说新语》的精神传承与超越[J]. 杜太廷.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02)
[8]论杜诗的“事对”艺术[J]. 张戬.  杜甫研究学刊. 2009(02)
[9]论杜诗的以典咏怀手法[J]. 张戬.  唐都学刊. 2009(01)
[10]从经、史、子、集中汲取营养——浅论杜诗中的用典[J]. 于年湖.  兰台世界. 2008(02)

博士论文
[1]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 亓文香.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杜甫古体诗歌用典研究[D]. 李凤菲.西北大学 2012
[2]杜甫近体诗用典初探[D]. 程萍.西北大学 2012
[3]杜甫诗歌中的语典研究[D]. 郑玲.西南大学 2008
[4]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 崔燕南.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7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47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