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宋代文言小说报应题材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2 12:36
  善恶报应思想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先秦时代,史传文学中就已经出现了报应故事。六朝时随着佛教因果报应说的传入更是产生了专为佛教张本的果报小说。唐代小说中的报应题材承继六朝余绪,虽有变化,但仍以宣扬佛教思想的故事居多。到了宋代,报应题材在内容和思想上较前代皆有进步,更多地表现世俗生活,传达民众意识,对明清时期的报应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报应题材是小说发展链条上不容忽视的一环。本文第一章分别梳理了传统报应观、道教“承负说”和印度佛教果报观,及佛教果报观在与中土报应观融合中形成的中国佛教果报观。通过报应观念的梳理可以明确影响宋人思维的报应观念是三种报应观念的融合。第二章探讨了报应题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宋代文言小说的报应题材在继承前代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宋代社会伦理重建的需要影响了小说创作者对于小说劝惩功能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报应题材的大量创作;创作主体的扩大使得报应故事大量增多;宋代社会影响下的民众心理和审美倾向进一步促进着报应题材的创作。报应题材的盛行与定型和宋代社会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第三章通过对报应故事的分析,从孝悌之道、夫妇之伦、义...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报应题材”的界定及选题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报应观之流变
    第一节 中土传统报应观
        一、传统报应观
        二、道教“承负说”
    第二节 印度佛教果报观
    第三节 中土和印度报应观的分歧与融合
第二章 宋代文言小说报应题材的盛行
    第一节 前代题材的继承与开拓
    第二节 伦理重建的需要
    第三节 创作群体的扩大
    第四节 普通民众的需求
第三章 宋代文言小说报应题材思想内容
    第一节 孝悌之道
        一、遵守孝悌
        二、不守孝悌
    第二节 夫妇之伦
        一、负心情变
        二、再婚问题
    第三节 义利观念
        一、好利轻义
        二、重义轻利
    第四节 官场现形
        一、为官不正
        二、清官能吏
    第五节 宗教劝惩
        一、戒杀重生
        二、神与佛经
第四章 宋代文言小说报应题材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虚构与实录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 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J]. 黄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研究综述[J]. 杨宗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3]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J]. 刘勇强.  文学遗产. 2007(01)
[4]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J]. 陈筱芳.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3)
[5]试论六朝隋唐的应验类小说[J]. 夏广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6]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J]. 陈筱芳.  求索. 2004(04)
[7]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J]. 陈筱芳.  云南社会科学. 2004(01)
[8]“奇”: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概念[J]. 杨桂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9]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J]. 丁峰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10]试论宋代"全民经商"及经商群体构成变化的历史价值[J]. 吴晓亮.  思想战线. 2003(02)

博士论文
[1]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D]. 王秀娟.南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唐代报应故事研究[D]. 朱志强.西南大学 2016
[2]魏晋南北朝小说报应观念探析[D]. 郑玲.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晚明白话短篇小说因果报应故事研究[D]. 张慧.天津师范大学 2014
[4]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报应观研究[D]. 周靖娴.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D]. 赵正国.西南大学 2011
[6]唐前报应小说叙事研究[D]. 蒋勇.西南大学 2011
[7]《太平广记》报应故事研究[D]. 刘畅.陕西师范大学 2010
[8]《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D]. 朱文广.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4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54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