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雕菰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23:04
关于焦循之研究从民国时期开始发端,然学者最早关注到的是焦循算学、经学、史学、小学等方面的成就。由于建国后戏曲研究大热,因而在当时焦循戏曲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相当的重视。此后有关焦循文学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戏曲领域,而对其传统诗文方面的研究有所忽视。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目光转向焦循文学研究的其他方面,例如2006年暨南大学王晓霞的硕士论文《论焦循的词及词学批评》就对焦循词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分析。然对其诗文并没有涉及。本文即对焦循传统诗文的代表《雕菰集》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整理,这是前人未曾深论的方面。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焦循《雕菰集》所含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焦循其人及其文学渊源,共分四节。第一节对其生平及著述情况作了详细阐述,并根据其著作的性质初步对焦循诗文的研究范围作了限定。第二节探讨了焦循之家学和文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家学溯源和家学中的文学因素对焦循自身文学兴趣的生发上,初步阐释了焦循的家学传统对其文学道路的影响。第三节从焦循之师友方面入手,分析了围绕在其身边的良师益友对焦循文学之路的引导和帮助,焦循在他们的指导、切磋和帮助下,文学方面也大有精进。第四节论...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焦循生平及其文学渊源
第一节 焦循的生平著述及其《雕菰集》
一、生平简要
二、著述统计
三、焦循的《雕菰集》
第二节 家学与文学
一、家世渊源
二、家学传承
第三节 师友间的文学氛围
一、师长类
二、学友类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文学影响
一、科举挫折
二、科举与文学
第二章 焦循《雕菰集》诗创作
第一节 《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的体裁形式
二、焦循《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主题
第二节 《雕菰集》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诗人之诗的精神内核
二、重内容且形式多样
三、为事而作、有为而发
四、形式上多自注、小序
第三节 《雕菰集》诗作的价值
一、有关焦循诗作的评价
二、焦循诗作的价值
第三章 焦循《雕菰集》文章创作
第一节 焦循文章创作分析
一、整体统计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雕菰集》文章的体式构成
一、序跋类
二、书信类
三、论辨类
四、杂记类
五、辞赋类
六、传状类
七、箴铭类
八、颂赞类
九、哀祭类
十、碑志类
第三节 《雕菰集》文章的文学研究
一、纪事抒情文
二、说理议论文
三、其他散体文
第四节 《雕菰集》文章的风格特色及价值
一、《雕菰集》文章的特色
二、《雕菰集》文章的价值
第四章 焦循《雕菰集》成就
第一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总体成就
二、焦循《雕菰集》文章总体成就
第二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原因
一、文学观念广阔
二、诗文观念独特
三、过于贴近生活
四、道德观念突出
五、学人的主要身份
六、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焦循的文学论述及其学术史意义探析[J]. 邱培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清代“淮海文学圈”及其诗学谱系[J]. 马腾飞,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论乾嘉诗坛的“风趣说”[J]. 梁结玲.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3)
[4]君子和而不同——扬州学派内部文学观的差异[J]. 顾农.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4(03)
[5]论焦循学术观、文学观与戏曲观的同构性[J]. 张晓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4(02)
[6]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J]. 漆永祥. 文学遗产. 2014(01)
[7]清代乾嘉学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林茂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5)
[8]《焦循诗文集》点校拾误[J]. 黄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9]学术与文学的共生——论仪征派“文言说”的推阐与实践[J]. 曹虹. 文史哲. 2012(02)
[10]论乾嘉汉学与文学的同构[J]. 胡贤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扬州学派散文思想研究[D]. 余莉.南开大学 2014
[2]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 赵阳.南京大学 2010
[3]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D]. 相晓燕.浙江大学 2010
[4]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 刘奕.复旦大学 2007
[5]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 刘墨.南京师范大学 2003
[6]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焦循戏曲理论研究[D]. 裴雪莱.广西民族大学 2012
[2]焦循《剧说》研究[D]. 刘学亮.兰州大学 2011
[3]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问题研究[D]. 张涛.黑龙江大学 2011
[4]焦循及其戏剧思想初探[D]. 曹金生.兰州大学 2008
[5]论焦循的词及词学批评[D]. 王晓霞.暨南大学 2006
[6]《剧说》研究[D]. 范春义.曲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7682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焦循生平及其文学渊源
第一节 焦循的生平著述及其《雕菰集》
一、生平简要
二、著述统计
三、焦循的《雕菰集》
第二节 家学与文学
一、家世渊源
二、家学传承
第三节 师友间的文学氛围
一、师长类
二、学友类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文学影响
一、科举挫折
二、科举与文学
第二章 焦循《雕菰集》诗创作
第一节 《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的体裁形式
二、焦循《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主题
第二节 《雕菰集》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诗人之诗的精神内核
二、重内容且形式多样
三、为事而作、有为而发
四、形式上多自注、小序
第三节 《雕菰集》诗作的价值
一、有关焦循诗作的评价
二、焦循诗作的价值
第三章 焦循《雕菰集》文章创作
第一节 焦循文章创作分析
一、整体统计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雕菰集》文章的体式构成
一、序跋类
二、书信类
三、论辨类
四、杂记类
五、辞赋类
六、传状类
七、箴铭类
八、颂赞类
九、哀祭类
十、碑志类
第三节 《雕菰集》文章的文学研究
一、纪事抒情文
二、说理议论文
三、其他散体文
第四节 《雕菰集》文章的风格特色及价值
一、《雕菰集》文章的特色
二、《雕菰集》文章的价值
第四章 焦循《雕菰集》成就
第一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总体成就
二、焦循《雕菰集》文章总体成就
第二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原因
一、文学观念广阔
二、诗文观念独特
三、过于贴近生活
四、道德观念突出
五、学人的主要身份
六、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焦循的文学论述及其学术史意义探析[J]. 邱培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清代“淮海文学圈”及其诗学谱系[J]. 马腾飞,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论乾嘉诗坛的“风趣说”[J]. 梁结玲.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3)
[4]君子和而不同——扬州学派内部文学观的差异[J]. 顾农.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4(03)
[5]论焦循学术观、文学观与戏曲观的同构性[J]. 张晓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4(02)
[6]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J]. 漆永祥. 文学遗产. 2014(01)
[7]清代乾嘉学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林茂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5)
[8]《焦循诗文集》点校拾误[J]. 黄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9]学术与文学的共生——论仪征派“文言说”的推阐与实践[J]. 曹虹. 文史哲. 2012(02)
[10]论乾嘉汉学与文学的同构[J]. 胡贤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扬州学派散文思想研究[D]. 余莉.南开大学 2014
[2]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 赵阳.南京大学 2010
[3]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D]. 相晓燕.浙江大学 2010
[4]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 刘奕.复旦大学 2007
[5]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 刘墨.南京师范大学 2003
[6]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焦循戏曲理论研究[D]. 裴雪莱.广西民族大学 2012
[2]焦循《剧说》研究[D]. 刘学亮.兰州大学 2011
[3]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问题研究[D]. 张涛.黑龙江大学 2011
[4]焦循及其戏剧思想初探[D]. 曹金生.兰州大学 2008
[5]论焦循的词及词学批评[D]. 王晓霞.暨南大学 2006
[6]《剧说》研究[D]. 范春义.曲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7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1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