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走近世纪末的《收获》小说(1985—1994)

发布时间:2022-12-17 20:56
  作为文学生态中生产与传播的一部分,文学期刊是作品与作家诞生的土壤,是文学思潮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也是文学进程的忠实记录与见证。文学期刊渗透在文学生产内部,一定程度上记录乃至影响着当代文学的面貌。因此,文学期刊研究对于进入文学史、拓宽文学视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当代中国最早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无疑是进入当代文学生态和观照文学流变的典型文本和重要参照对象。本文的时间聚焦在1985—1994,把1980年代中后期与1990年代前半期看成一个整体,于《收获》和当代文学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变化期。在这短短十年间,小说写作的形式实验浪潮经历了兴盛和衰退,中国当代小说完成了 20世纪最后一次质的飞跃。《收获》既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推动变革的参与者。本文意在借助《收获》的平台探讨文学期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位置,有助于整体上把握中国小说界在走近世纪末之时的种种动向,从过去的二三十年找到中国文学之所以发展至如今景象的蛛丝马迹。由此决定了本文的两条思路:通过《收获》看当代小说与在当代文学潮流中看《收获》。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章节详细论述。第一章把《收获》作为一个有机体放进中国当代...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代文坛中的《收获》
    一、共性:纯文学期刊
    二、特性:品牌的诞生
        (一) 一以贯之的精神支柱
        (二) 明确的期刊定位
        (三) 隐秘而伟大的编辑团队
    三、关于两个称号的讨论
        (―) “四大名旦”
        (二) “当代文学简写本”
第二章《收获》与85后新潮
    一、新潮小说在《收获》
        (一) 1985—1986:酝酿
        (二) 1987—1988:迸发
        (三) 1989:退潮
    二、如何评价《收获》的小说新潮
        (一) 从新潮到先锋
        (二) 开启1990年代
第三章从《收获》看1990年代初小说新趋向
    ―、创作走向成熟
        (―) 长篇小说的成就
        (二) 既有模式的超越
    二、新生代力量的成长
    三、市场与大众文化入侵——以小说的影视改编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80后写作:器物、性事与现代性——以《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为中心的分析[J]. 谢尚发.  当代文坛. 2016(06)
[2]文学期刊与1990年代先锋小说的在场——兼谈先锋文学的终结问题[J]. 李敏.  文艺争鸣. 2016(07)
[3]《收获》与先锋文学[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5)
[4]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与先锋小说的发展转型——以《收获》《花城》为例[J]. 郝魁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5]从《收获》看“先锋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J]. 刘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6]文化症候与《收获》的影视趣味[J]. 周根红.  东方丛刊. 2009(01)
[7]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J]. 吴亮,李陀,杨庆祥.  南方文坛. 2008(06)
[8]《收获》:品牌的生命力[J]. 钟红明.  编辑学刊. 2008(04)
[9]80年代末权威文学期刊对先锋小说生成的培植之功——以《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和《收获》为例[J]. 赵自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J]. 黄发有.  南方文坛. 2007(05)

博士论文
[1]《收获》的90年代[D]. 韩敏.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收获》杂志“先锋”精神的嬗变研究(1980年至2010年)[D]. 郑佩丹.浙江师范大学 2015
[2]文学史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D]. 孙慧文.南京大学 2015
[3]文学刊物的载体的越界与文学版图的重构[D]. 戴诚诚.扬州大学 2015
[4]1980年代“先锋文学”的生产和传播[D]. 王璞.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先锋精神”的坚守与对话[D]. 朱双双.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收获》与“十七年”文学的长篇小说生产[D]. 陆晓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
[7]《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D]. 靳婷婷.青岛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20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20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