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发布时间:2022-12-24 08:21
以报纸为物质基础的发生于近代的报告文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基本的文体特征。"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多态化、媒体生活的泛化以及由此形成新的非虚构审美文化,显著地推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转型。原有的新闻性有所弱化,代之以非虚构的故事性,非虚构叙事成为文本文学性建构的基本方式。写作主体性退隐,全知式作者的"报告"渐变为有限视角的"对话",作品的政论性淡去。书写对象向现实和历史漫溢,题材的窄化已被打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消解着既成的模式化,报告文学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达成新的价值定位。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全媒体”语境与报告文学
二题材转型——现实与历史的多向拓展
三个人经验的导入——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中书写
四叙事重心的偏转——从新闻性到故事性
五表达方式的更新——从报告到对话
六媒介融合——从纸媒到图文声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文学四十年: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及辨析[J]. 梁鸿.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5)
[2]“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J]. 赵宪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3]从报告到对话[J]. 刘颋. 南方文坛. 2012(01)
[4]什么是“全媒体”[J]. 罗鑫. 中国记者. 2010(03)
[5]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兼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性的生成[J]. 丁晓原. 文艺评论. 2003(03)
[6]报告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 周政保. 文艺评论. 1998(05)
[7]作为审美现象的非虚构文学[J]. 吴炫. 文艺争鸣. 1991(04)
[8]当代报告文学四十年[J]. 朱子南. 苏州大学学报. 1990(03)
[9]论报告文学的特征[J]. 罗宜辉. 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2)
本文编号:3725842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全媒体”语境与报告文学
二题材转型——现实与历史的多向拓展
三个人经验的导入——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中书写
四叙事重心的偏转——从新闻性到故事性
五表达方式的更新——从报告到对话
六媒介融合——从纸媒到图文声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文学四十年: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及辨析[J]. 梁鸿.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5)
[2]“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J]. 赵宪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3]从报告到对话[J]. 刘颋. 南方文坛. 2012(01)
[4]什么是“全媒体”[J]. 罗鑫. 中国记者. 2010(03)
[5]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兼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性的生成[J]. 丁晓原. 文艺评论. 2003(03)
[6]报告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 周政保. 文艺评论. 1998(05)
[7]作为审美现象的非虚构文学[J]. 吴炫. 文艺争鸣. 1991(04)
[8]当代报告文学四十年[J]. 朱子南. 苏州大学学报. 1990(03)
[9]论报告文学的特征[J]. 罗宜辉. 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2)
本文编号:3725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2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