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贺贻孙《骚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6:11

  本文关键词:贺贻孙《骚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骚筏》是明清之际的诗人、学者贺贻孙于晚年杜门著书时所完成的一部研究屈原、宋玉作品的专著。在《骚筏》中,贺贻孙主张不重训诂的感悟评骚方法,与前人注骚必训诂考证的传统相比,较为独特。其以骚解骚的解读方法,为解读屈骚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作为一位诗人,贺贻孙以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诗文理念对屈、宋辞的文学特性及文学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精到的分析,对后世《楚辞》研究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论文着重从贺贻孙的评骚方法、文学评点方面讨论《骚筏》一书的特色和价值,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对贺贻孙生平、文学思想及《骚筏》一书的概述。首先,根据《清史列传》等古籍资料对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贺贻孙生平作一梳理。接着,对贺贻孙作诗强调本色自然,评诗主张贵远不贱近、不随人轩轾的诗学思想进行考察,以便对贺贻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探讨《骚筏》一书的成书时间等。经考证,《骚筏》一书约成书于其晚年杜门著书时期,其受明中后期文学评点风气影响,所形成的不列原文的整篇概评、列举部分原文的段落分评、字句精评的编撰体例也独具特色。第二章论述《骚筏》解读《楚辞》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儒解屈的传统注解法。作为一个自幼深受儒家诗书熏陶的儒者,贺贻孙对屈原思想精神的解读以儒家的孝道、忠君观念及修身哲学为依据。第二,不主训诂的直觉感悟法。贺贻孙一改前人注解《楚辞》必重训诂的传统,其解读屈、宋作品不重训诂。另外,受明中后期的心学思潮的影响,贺贻孙强调以直觉感悟之法来解读楚骚,在《骚筏》中具体表现为传达屈、宋辞言外之意,揣度屈原、宋玉的心理情感。第三,以骚解骚的文意内证法。贺贻孙在解读屈原辞时以《离骚》为中心,对其他作品的解读不时以《离骚》文意进行印证,以整体性的思维考察屈原作品。第三章论述《骚筏》对屈、宋辞艺术特色及文学影响的考察。贺贻孙在《骚筏》一书中,对屈辞的艺术结构及屈原心理情感及情感表达的手法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屡屡论及,并把其归结为“曲折”,对于屈辞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不乏精彩评论。另外,贺贻孙也充分注意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在文体、题材、风格及语辞、意境等方面的影响作了全面的考察和精到的评点。第四章探讨了贺贻孙《骚筏》的学术史价值,并补充论述了其不足之处。《骚筏》的价值一是不主训诂的解骚方法,拓展了后人注解《楚辞》的思路和方式。二是体现在具体的解读中,贺氏分点评析屈、宋辞,重点突出。三是贺氏以变与不变评骚,表达明遗民的忠贞之心态,颇具代表性。四是体现在对《楚辞》文学特性和文学价值的深入探讨和精到的评点上,对后之研究者有一定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评析中存在某些错误和不当之处,有些解读还有武断、夸饰之嫌,文意的解读有时过于玄虚,令人难以捉摸。总之,贺贻孙的《骚筏》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部重要的《楚辞》研究著作,他以独特的编撰体例、解骚方法和精到的文学评点,在《楚辞》学史上自应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贺贻孙 《骚筏》 评骚方法 文学评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0-12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2-15
  • 第一章 贺贻孙与《骚筏》概说15-29
  • 第一节 贺贻孙生平15-17
  • 一、明亡之前的求学科考与结社交游15-16
  • 二、明亡之后的辗转避乱与杜门著书16-17
  • 第二节 贺贻孙的诗学思想17-22
  • 一、本色自然观18-20
  • 二、贵远不贱近20-21
  • 三、不随人轩轾21-22
  • 第三节 《骚筏》概说22-29
  • 一、成书时间考22-24
  • 二、版本及编撰体例24-29
  • 第二章 《骚筏》的解《骚》方法29-45
  • 第一节 以儒解屈的传统注解法29-35
  • 一、以儒解屈之由来及时代意义29-31
  • 二、以儒解屈的方式31-35
  • 第二节 不主训诂的直觉感悟法35-41
  • 一、直觉感悟法的学术背景35-37
  • 二、以直觉感悟法解骚的表现37-41
  • 第三节 以骚解骚的文意内证法41-45
  • 第三章 《骚筏》对屈、宋辞文学特色及文学影响的评点45-59
  • 第一节 评屈、宋辞之文学特色46-53
  • 一、评屈辞之结构47-49
  • 二、评屈辞之抒情49-50
  • 三、评屈辞之想象50-52
  • 四、评屈、宋辞之语言52-53
  • 第二节 评屈、宋辞之文学影响53-59
  • 一、文学体式影响之评析54
  • 二、语辞、诗意影响之评析54-56
  • 三、文学主题、题材影响之评析56-59
  • 第四章 《骚筏》的价值与不足59-65
  • 第一节 《骚筏》的价值59-62
  • 一、直觉感悟法解骚,开拓研究方法59-60
  • 二、分点评析,重点突出60-61
  • 三、以变与不变评骚,表遗民之心志61-62
  • 四、发掘屈、宋辞文学特性,用力颇深62
  • 第二节 《骚筏》之不足62-65
  • 一、主观臆断,偶有玄虚、不实之处63
  • 二、标新立异,偶有错误、不当之说63-64
  • 三、不重考证,偶有武断、夸饰之解64-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平;朱倩;;论贺贻孙学术著作的文章家习气[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英志;;贺贻孙诗学观管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3 张节末;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贺贻孙美学思想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4 杜华平;;论魏禧与贺贻孙的“若不相知”[J];江汉论坛;2006年08期

5 邱美琼;;贺贻孙诗学批评中的诗“厚”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节末;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贺贻孙美学思想初探[J];殷都学刊;1992年01期

7 李舜臣;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J];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8 王顺贵;从《诗筏》看贺贻孙的“化境”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刘浏;;贺贻孙生卒年小考[J];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04期

10 李兆禄;;贺贻孙对《诗经》抒情主体的彰显[J];衡水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晓培;贺贻孙《骚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饶伟;贺贻孙诗歌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曹莲香;贺贻孙《诗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伍燕闽;贺贻孙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5 石静;贺贻孙及其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贺贻孙《骚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80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