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3 23:49
东北作为拥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地区,其工业建设在共和国建立和成长过程中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草明、萧军等作家对东北工业的火热建设盛况与东北产业工人积极奋进的劳动热情给予过描绘与赞颂,尽管这些作品因过于迎合特定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呈现出某种概念化弊端,但是建国初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热潮的出现无疑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东北工业的看重,同时也为日后东北工业小说的书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间跨步走进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均使得“知识”、“信息”、“科技”等日益成为中国寻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核心支点,在此背景下东北原有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则因与新世纪的科学工业发展理念格格不入而急需加以淘汰,其结果便是使得东北工业不得不在困境中艰难求索以寻新路。值得庆幸的是,在东北工业遭遇困窘的情境下,东北工业小说的创作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的工业小说作品。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以新世纪以来东北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东北大厂工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境遇与全新选择作为关注重心,以此来反映东北工业的现实境况及未来发展路径。新世纪...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
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
1.1 经济:东北工业于“下行”中求“生机”
1.1.1 国企改组致工人艰难引作家关注
1.1.2 “粗放型工业”向“循环经济”理念转型
1.2 政策:政策倾斜与东北工业“增长极”效应
1.2.1 增技术投资:东北工业重建“增长中心”
1.2.2 社保与创业政策完善:涌现工人创业热潮
1.3 文化:东北“工人文艺”史与“保守”文化
1.3.1 东北“工人文教”历史悠久
1.3.2 东北“弱商”与“保守”文化亟待解构
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身份与文学观念
2.1 “工人身份”:东北工业亲历者与见证者
2.2 文学观: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
2.3 创作立场:“工人弟兄”代言者
2.3.1 关怀东北“时代阵痛下挣扎的灵魂”
2.3.2 呈现东北工人“坚韧”与“幽默”
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
3.1 批判东北工业转型期“科层制”弊端
3.1.1 “不考虑人的因素”:工人“阳光下的苦难”
3.1.2 “谁来操纵操纵者们”:管理者消极“越轨”行为
3.2 揭示东北工业中“工具理性”观念利弊
3.2.1 展现“工艺性失业”忧怨:“乔师傅”的木然
3.2.2 揭示科技与东北“生态工业”关联:从“红昼”到“蓝天”
3.3 挖掘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
3.3.1 承续“鞍钢宪法”: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3.3.2 坚守“大庆精神”:“等待施舍的机遇是没有的”
4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4.1 东北工业变革期工人形象多元化
4.1.1 深渊里崛起型工人:“闯关东”探索者
4.1.2 落寞中的劳模:“老工人”
4.1.3 寻趣享乐型工人:幽默的“食性男女”
4.1.4 困厄中沉沦:“新穷人”与艳粉街的“无赖”
4.2 东北工业自主需求与工程师“知识生产力”价值
4.2.1 工程师高层次文化结构
4.2.2 工程师思维品质:“创新与超前”
4.3 东北工业转型中领导者双重面象:德才兼备与腐化利己
4.3.1 “领头羊”型领导:工业重振中的扛鼎者
4.3.2 “价值失范”型领导:急剧转型中的“腐化者”
4.4 东北女工“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更迭
4.4.1 “双性共体”:妩媚且济世的“创业岗花”
4.4.2 “性资本化”:境遇艰难的“卖身女性”
5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审美艺术风貌
5.1 意象书写:作家工业想象与记忆
5.1.1 “自动化车间”:工业模式变革
5.1.2 “合资型”企业:东北工业“市场化”
5.1.3 “花园式城市”:“风险景象”消解
5.1.4 斑驳的“铁幕”:颓败式工业
5.2 叙述立场与叙事策略的丰富
5.2.1 知识理性:“智”性叙事“工业叙事”与“凡俗叙事”并重
5.2.2 平等立场:从单一的“他”到广泛的“我”
5.2.3 工人作家:“日常生活”与“潜意识”展示
5.3 诗化语言与东北方言巧用
5.3.1 诗意增强:从“写浅些”到“打磨语言”
5.3.2 巧用趣味性东北方言俗语
6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及反思
6.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
6.1.1 文学意义:东北工业文学史传承与未来探路
6.1.2 社会意义:铸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软实力
6.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反思
6.2.1 商业化迎合与情节套用
6.2.2 概念化政策图解与深度欠缺
6.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期待:培育东北工业精神与关怀工人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72890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
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
1.1 经济:东北工业于“下行”中求“生机”
1.1.1 国企改组致工人艰难引作家关注
1.1.2 “粗放型工业”向“循环经济”理念转型
1.2 政策:政策倾斜与东北工业“增长极”效应
1.2.1 增技术投资:东北工业重建“增长中心”
1.2.2 社保与创业政策完善:涌现工人创业热潮
1.3 文化:东北“工人文艺”史与“保守”文化
1.3.1 东北“工人文教”历史悠久
1.3.2 东北“弱商”与“保守”文化亟待解构
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身份与文学观念
2.1 “工人身份”:东北工业亲历者与见证者
2.2 文学观: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
2.3 创作立场:“工人弟兄”代言者
2.3.1 关怀东北“时代阵痛下挣扎的灵魂”
2.3.2 呈现东北工人“坚韧”与“幽默”
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
3.1 批判东北工业转型期“科层制”弊端
3.1.1 “不考虑人的因素”:工人“阳光下的苦难”
3.1.2 “谁来操纵操纵者们”:管理者消极“越轨”行为
3.2 揭示东北工业中“工具理性”观念利弊
3.2.1 展现“工艺性失业”忧怨:“乔师傅”的木然
3.2.2 揭示科技与东北“生态工业”关联:从“红昼”到“蓝天”
3.3 挖掘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
3.3.1 承续“鞍钢宪法”: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3.3.2 坚守“大庆精神”:“等待施舍的机遇是没有的”
4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4.1 东北工业变革期工人形象多元化
4.1.1 深渊里崛起型工人:“闯关东”探索者
4.1.2 落寞中的劳模:“老工人”
4.1.3 寻趣享乐型工人:幽默的“食性男女”
4.1.4 困厄中沉沦:“新穷人”与艳粉街的“无赖”
4.2 东北工业自主需求与工程师“知识生产力”价值
4.2.1 工程师高层次文化结构
4.2.2 工程师思维品质:“创新与超前”
4.3 东北工业转型中领导者双重面象:德才兼备与腐化利己
4.3.1 “领头羊”型领导:工业重振中的扛鼎者
4.3.2 “价值失范”型领导:急剧转型中的“腐化者”
4.4 东北女工“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更迭
4.4.1 “双性共体”:妩媚且济世的“创业岗花”
4.4.2 “性资本化”:境遇艰难的“卖身女性”
5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审美艺术风貌
5.1 意象书写:作家工业想象与记忆
5.1.1 “自动化车间”:工业模式变革
5.1.2 “合资型”企业:东北工业“市场化”
5.1.3 “花园式城市”:“风险景象”消解
5.1.4 斑驳的“铁幕”:颓败式工业
5.2 叙述立场与叙事策略的丰富
5.2.1 知识理性:“智”性叙事“工业叙事”与“凡俗叙事”并重
5.2.2 平等立场:从单一的“他”到广泛的“我”
5.2.3 工人作家:“日常生活”与“潜意识”展示
5.3 诗化语言与东北方言巧用
5.3.1 诗意增强:从“写浅些”到“打磨语言”
5.3.2 巧用趣味性东北方言俗语
6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及反思
6.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
6.1.1 文学意义:东北工业文学史传承与未来探路
6.1.2 社会意义:铸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软实力
6.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反思
6.2.1 商业化迎合与情节套用
6.2.2 概念化政策图解与深度欠缺
6.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期待:培育东北工业精神与关怀工人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72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97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