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播种——1920年代新文学演进中的形式与主体问题
发布时间:2024-12-19 03:20
19世纪的法国画家米勒之名,最早在《新青年》(1919年)中以"易卜生主义"的面目传入中国。它在1920年代的中国文坛的广泛影响,使得米勒扮演了与新文学演进并行的美育启蒙的关键角色。米勒对中国文坛的播种,契合着新文学自身的演进:从"文艺复兴式"的精神诉求转向文学形式的自觉,而后又从纯文学的建设转向1920年代后期的艺术主体的诞生。在此过程中,米勒与新文学之间形成了历史的互文关系:文学与美术、形式与内容、"十字街头"与"象牙之塔"。于是,美育启蒙的进程与新文学的演进一同构成了1920年代的一条隐秘脉络。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Renaissance的中国”与米勒的传入
二、 米勒对新文学的“形式”启迪
三、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之间的米勒
余 论
本文编号:401757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Renaissance的中国”与米勒的传入
二、 米勒对新文学的“形式”启迪
三、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之间的米勒
余 论
本文编号:401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1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