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懿,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托孤重臣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他多谋善断,善晓兵机,对于人才的任用和提拔颇有独到之处。而且他很注重结交元老重臣,这对于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起着至关重用的作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司马懿形象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司马懿。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其主要目的是“增广异闻”,对于陈寿所没有记载的都加以补充说明,这使得我们更容易看清事件的全貌。其中对于司马懿军事才能的描写尤为突出。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司马懿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官修史书《晋书》之中,《晋书》为我们展现的司马懿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此时期的司马懿形象较之于前一时期,政治军事才能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被夸大,料事如神,算无遗策,这与《晋书》编纂者不严谨的治史态度有很大关系。此时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司马懿的负面形象开始出现,其主要表现就是曹魏集团的反叛者形象。宋元时期,司马懿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资治通鉴》中,司马懿的善于隐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形象特点之一,军事才能则被弱化,对蜀作战中出现了一些战略上的失误,但依然难掩其军事家的光芒。深受“帝蜀寇魏”思想影响的《三国志平话》,将司马懿描绘成一个智谋不高的陪衬者的形象,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智而存在。明清时期,司马懿的形象主要体现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毛宗岗评论修改的《三国演义》中,智谋出众成为司马懿形象的主要特点,圆滑世故、狡诈阴险的反叛者形象也进一步加强。本文是从历史的纵向来把握司马懿形象的流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把握千百年来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司马懿 三国志 形象 流变 三国演义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3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懿形象13-24
- (一)陈寿《三国志》中的司马懿形象13-19
- 1.托孤重臣,辅政平乱13-16
- 2.多谋善断,善晓兵机16-17
- 3.任用人才,结交重臣17-19
- (二)裴注中的司马懿形象19-24
- 1.对司马懿形象总体内容的丰富20-21
- 2.强调了司马懿军事指挥方面的特点21-24
-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司马懿形象24-34
- (一)《晋书》中的司马懿形象24-31
- 1.氏族大家,博涉经史24-25
- 2.谨慎出仕,慎终如始25-28
- 3.元老重臣,倚为心腹28-29
- 4.料事如神,算无遗策29-31
- (二)唐代小说中的司马懿形象31-34
- 三、宋元时期的司马懿形象34-44
- (一)《资治通鉴》中的司马懿形象34-40
- 1.另类的隐士34-35
- 2.能征善战的良将35-38
- 3.智谋不高,残暴狠毒38-40
- (二)《三国志平话》中的司马懿形象40-44
- 四、明清时期的司马懿形象44-53
- (一)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44-49
- 1.生性多疑,疑中有智44-46
- 2.心胸宽广,顾全大局46-48
- 3.目光敏锐,狡诈多谋48-49
- (二)毛评本《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49-53
- 1.善谋多智,突出谋略49-51
- 2.心怀异志,老奸巨猾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世厚;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2 吴微;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3 戴承元;试论《三国演义》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两难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三国演义辞典》韩文版问世[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2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朱汉彬;以“义”为先以“仁”为本——简析《三国演义》的道德观与政治观[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方成慧;;《三国演义》运用历史文献的方式初探(上)[J];写作;2002年15期
8 郑铁生;名符其实的《三国演义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9 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10 晓文;“自负”与“自卑”——读《三国演义》有感[J];陕西审计;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仁福;;试论《三国演义》“气”的文化意蕴[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蓝晓光;;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的竹兵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显慈;;《三国》、《水浒》之修辞艺术[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新;;小说史上的一处重要分野——追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之源[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曹亦冰;;考论《三国演义》关羽的“重枣脸”[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三[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立;新版《三国演义》将开拍 高希希誓言要打造精品[N];文艺报;2008年
2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3 程兵;原创新漫画 《三国演义》魅力所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4 秋香;千淘万漉成精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商报记者 李岩;动画片《三国演义》开辟中日合作新模式[N];北京商报;2008年
6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语文》执行主编 桑哲;《三国演义》数字化助推名著研究性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尼东;《三国演义》大型系列邮票演绎的人才使用真谛[N];中国集邮报;2014年
8 ;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出版[N];文学报;2000年
9 王后法;《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云峥;三国演义、航海信托与股市文化[N];证券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武志国;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真一;京剧关公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金明淑;韩国文化中的《三国演义》因子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郭萌萌;《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文化教学[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耀程;《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来源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鲍远苗;《三国演义》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岚南;《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的英雄观之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李莉妹;《三国演义》在印尼的翻译与改编[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张盼盼;《三国演义》英汉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