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兴之所向,艺之所成——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29 01:01

  本文关键词:兴之所向,艺之所成——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一直被当做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来看待,但实际创作中多见"比兴"连用或"兴中有比"、"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内在的思维方式相似并相通,形成了传统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诗歌中的"比兴"思维。
【作者单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兴中有比 比兴手法 比兴思维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一、从比兴分论到比兴同构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最早提出赋比兴之说的是《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1]这里的“六诗”实指六种诗体。到了汉代,《毛诗序》将“六诗”改为“六义”,并且只解释了风雅颂“三义”,未涉及赋比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雅蓉;“传统诗词的现实意义与创新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杂志;1992年02期

2 谭锦华;传统诗词社会功能之浅见[J];桂海论丛;1996年01期

3 ;江泽民与传统诗词[J];档案与建设;1997年02期

4 杨汉云;“文革”时期中华传统诗词的勃兴[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5 易行;;传统诗词现代化刍议[J];中华诗词;2009年08期

6 王蒙;;读来甚觉畅快——谈周啸天的传统诗词[J];中华诗词;2010年05期

7 马骏祥;;读《人民日报》“传统诗词缘何复兴”一文兼和《雅集》[J];诗刊;2011年07期

8 秦中吟;;回答关于重奖传统诗词的质疑[J];中华诗词;2002年06期

9 杨汉云;“文革”时期中华传统诗词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10 王如柏;诗坛破除顶峰论 各领风骚代代新——漫谈传统诗词继承和发展问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羊淇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曾庆文;;曾炳阳传统诗词创作研究[A];福建诗词(第十八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贺;传统诗词缘何复兴[N];人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何瑞涓;传统诗词为何今天有如此“魔力”?[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刘梦芙;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N];光明日报;2007年

4 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 莫真宝 张芬;当代传统诗词:光景常新引人奋进的民族精神符号[N];光明日报;2013年

5 文新;给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N];文艺报;2007年

6 高昌;不以诗体论英雄[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刘如春 国志 文祥;讴歌地质 唱吟生活[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王玉明;求索诗的灵魂[N];天津日报;2006年

9 张文勋;《先秦汉魏六朝隋代诗歌佳话》序[N];云南政协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晋瑜;“别再把我叫旧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本文关键词:兴之所向,艺之所成——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3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