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的接受
本文关键词: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的接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法国文化曾经带给中国文学界巨大影响,而其中影响最深的当属海派文学,这一是开放性的时代契机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形成。上海是最先开埠的城市之一。法国在上海设有法租界,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市政建设,使得法国文化在上海的痕迹随处可见,上海也因此得名为“东方巴黎”。二是因为30年代海派文学消费性与都市性特征有其法国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国作家笔下的巴黎为海派作家描摹上海提供了摹本。海派作家许多有留学法国或者学习法文的经历,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法国文化奠定了基础。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概括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的前提条件:一是由于上海开埠使得封闭的上海变成了开放的上海,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30年代的上海开放而包容,吸收了许多的外来文化,法国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30年代的海派作家是有着法国文化渊源的,作为30年代海派文学创作群体重要成员的新感觉派三位作家——施蛰存、刘呐鸥与穆时英,有两位曾在受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奖学基金资助而创立的震旦大学读书,学习法语,他们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深受这一学习经历的影响。第二章系统梳理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接受的特点:一是接受法国文化范围的多元性,二是厘清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三是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在创作中的本土化体现。第三章主要描述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对新时期以来海派文学的影响,虽然这二者之间相差近半个世纪,但却是一脉相承,人们不难从新时期以来海派文学中找到30年代海派文学的影子,30年代海派文学为新时期以来海派文学的城市描写提供了一个摹本,正如当初海派文学所面对的法国作家作品一样。
【关键词】:海派文学 法国文化 接受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9-13
- 第一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的前提13-19
- 一、开放性的时代契机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形成13-16
- 二、30年代海派作家与法国文化的渊源16-19
- 第二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的特点19-33
- 一、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范围的多元性19-21
- 二、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21-28
- 三、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在创作中的本土化28-33
- 第三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国文化对新时期以来海派文学的影响33-37
- 一、都市摹本的建立33-34
- 二、文化心态的延续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后记41-42
- 个人简介42-4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派文学的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2 杨迎平;海派文学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陈思和;;复杂的叛逆性——现代海派文学的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孙建巧;;还原海派——评黄德志《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陈绪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的家——论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家文化主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张鸿声;郝瑞芳;;海派文学的法国文化渊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7 黄田心;;都市的另类梦幻——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学对于都市态度的摇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8 蔡彤;振兴海派质疑[J];上海戏剧;1986年02期
9 应光耀;论海派文学的弄堂文化景观[J];当代文坛;1994年05期
10 黄建生;重看海派文学的商业性[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斤夫;;文学“特区”与海派文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陈晔;;承继、流变与创新:海派绘画与近代上海文化[A];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C];2012年
3 黄乐琴;;鲁迅论海派[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学的走向——由两篇小说佚文说开去[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莹 张滢莹 何晶;作家使命与海派精神[N];文学报;2012年
2 郭学勤;宁波籍电影家与“海派”文化[N];文艺报;2006年
3 记者 陈熙涵;海派文学为南方审美提供了坐标[N];文汇报;2010年
4 王琪森;上海·“1912年现象”论[N];文汇报;2007年
5 韩浩月;“京派”“海派”再来一场文学之争?[N];工人日报;2010年
6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京派与海派[N];文汇报;2003年
7 王琪森;怀旧的人文价值和历史语境[N];文学报;2006年
8 邓金明 上海大学文学院;海派文学中的“上海时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钱乃荣;重读鲁迅论海派[N];东方早报;2012年
10 陈墨;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景象[N];中国邮政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2 孙琳;变异与重组:海派文学的历史转型研究(1927-1937)[D];南开大学;2013年
3 李洁;海派学习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艳梅;海派市民小说与现代伦理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洋洋;1930-1940年代海派文学城市空间叙事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姚媛;对“海派”画家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3 李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书写[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张璐;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的接受[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文艳霞;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作家的“唯美—颓废”叙事[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何潇;海派书法形成与现状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铮;“酒吧”与“弄堂”建构的“新海派”小说风情[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红英;社交舞与海派作家笔下的浮华都市[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丽丽;海派文学中女性形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的接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