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被压抑的可能性
本文关键词:“伤痕文学”:被压抑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正如旷新年和许子东所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叙事前提就是"文革"(1)。自七十年代末以来,贯穿于整个八十年代,甚至延伸至九十年代,"文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讲述故事的动力、素材甚至灵感。如果套用杰姆逊的说法,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即使那些形式上纯粹关于个人力比多的故事,也总是和"文革"相关。在这些文学中,形态各异的个人的命运以及内心图景,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归结于"文革"这个最终的历史起源,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关键词】: “伤痕文学”;八十年代;中国文学;许子东;力比多;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文学传统;改革文学;知青文学;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正如旷新年和许子东所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叙事前提就是“文革”(1)。自七十年代末以来,贯穿于整个八十年代,甚至延伸至九十年代,“文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讲述故事的动力、素材甚至灵感。如果套用杰姆逊的说法,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即使那些形式上纯粹关于个人力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先;“伤痕文学”和“解冻文学”之比较研究[J];曲靖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2 徐庆全;胡耀邦与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J];文史博览;2005年09期
3 彭礼贤;新时期“伤痕文学”潮流[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旷新年;写在“伤痕文学”边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1期
5 程光炜;“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J];文艺研究;2005年01期
6 李国;刘千秋;;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以“伤痕文学”的争论现象为关注点[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杨;;论“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王宇;储一鹏;;蒙昧与理性:“伤痕文学”的性别表述[J];职大学报;2012年06期
9 宋遂良;一切都是发展中的“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黎明;;论“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差异性[J];荆州师专学报;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万鹏;;哀而不伤——“伤痕文学”与“迷惘的一代”等思潮比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乔美丽;;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娜;“伤痕文学”的集体告别[N];华夏时报;2012年
2 黄桂元;“改革文学”终结“伤痕文学”?[N];文学报;2008年
3 陈佳冉;我们并没有失去纯文学[N];光明日报;2013年
4 马知遥;文坛旧事 细节中的历史真实[N];中国艺术报;2014年
5 □卢新华 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整理;《伤痕》之后[N];南方周末;2004年
6 樊星;浅论80年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N];西藏日报;2001年
7 詹克明;吐尽腹笥人不空[N];文学报;2014年
8 王焱;老三届:即将逝去的记忆[N];中国邮政报;2003年
9 白烨;六代同堂 八仙过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陈树义;人民,文学永恒的母亲[N];太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琼;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丁玲;“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少华;历史创伤记忆中的“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杜秀珍;“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茂;新时期初期文学场域与“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2年
5 谢圣婷;记忆与创伤[D];苏州大学;2010年
6 于艳华;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敏敏;伤痕·苦难·革命[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庆容;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伤痕文学”:被压抑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