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季节的编织—萧红小说研究
本文关键词:空间与季节的编织—萧红小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鲁迅先生曾把萧红称为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自20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作品中特有的魅力以及她个人复杂的身世和传奇经历吸引着众多读者及研究者的目光,并得到广泛研究。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萧红研究文献的考察,笔者发现萧红的作品及其相关研究尚未在笔者的祖国——泰国出现过。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推动萧红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本论文以萧红的三部代表作品《小城三月》、《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研究对象。意在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探讨三部小说中季节(时间)、空间和人物命运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小城三月》中的“春天”的多层内涵,探讨小说主人公翠姨短暂如春的命运的成因,同时挖掘翠姨与作者萧红的相似命运,呈现“春天”与人物命运的勾连;第二章探讨四季轮回对空间环境以及人物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关注《生死场》中以动物比喻人类、展现人与家畜密切关系的写作特点,意在指出在这一“容生纳死”的场域中,人与万物一道在四季轮回中经历着生和死,四季轮回与生命轮回是一种同构关系;第三章首先介绍《呼兰河传》中的东北寒冬,继而分析故事公共空间“呼兰河”与萧红私人空间“后花园”与“储藏室”,凸显出一生寒冷孤寂的萧红,试图以回忆童年这一“幻想”形式,驱散现实世界中的严寒。
【关键词】:萧红 空间 季节 《小城三月》 《生死场》 《呼兰河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0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7
- 一、中国大陆研究12-15
- 二、港台和国外研究15-17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方法17-20
- 第一章 春天里的故事——《小城三月》20-37
- 第一节 对“春”的描写与时光的轮回20-26
- 一、翠姨:人生如春21-24
- 二、翠姨:萧红的影子24-26
- 第二节 生活在短暂春光里的女性“翠姨”26-31
- 一、在封建旧俗重压之下的翠姨26-29
- 二、含蓄矜持的性格对命运之影响29-31
- 第三节 萧红的自身感情体验与《小城三月》中的爱情故事31-37
- 一、萧红的自我补偿32-33
- 二、隐含在翠姨背后的萧红33-35
- 三、悲剧爱情中的温馨35-37
- 第二章 季节的轮回——《生死场》分析37-58
- 第一节 萧红对东北乡村的描写38-44
- 一、由小空间组成的乡村场景38-41
- 二、“生”与“死”之场所41-44
- 第二节 《生死场》中的人物塑造44-51
- 一、人与动物之比喻描写45-48
- 二、人与家畜之关系48-51
- 第三节 四季的流转对村民生活的影响51-58
- 一、萧红对四季流转的描写51-54
- 二、四季的流转对村民生活的影响54-58
- 第三章 冬天里的故事——《呼兰河传》58-74
- 第一节 冬天景象的描写与生活情况58-62
- 一、苦寒之地——呼兰河58-60
- 二、萧红的一颗寒冷孤寂之心60-62
- 第二节 呼兰河小城之描写62-68
- 一、故事公共空间的呼兰河63-66
- 二、萧红的私人空间66-68
- 第三节 温暖的童年与孤寂的人生68-74
- 一、温暖的童年68-70
- 二、寂寞孤寂的人生70-74
- 结语74-77
- 参考文献77-87
- 附录87-135
- 附录一:《小城三月》中文版本统计87-90
- 附录二:《生死场》中文版本统计90-94
- 附录三:《呼兰河传》中文版本统计94-108
- 附录四:泰文版《小城三月》108-135
- 后记135-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黄子平;;诗人萧红[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秋山洋子;;《风雨中忆萧红》我感[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6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10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余话[N];吉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擦亮萧红名片 提升文化实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宁舒;我省打造“萧红系列文化品牌”工程[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做精“萧红”文化名片[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空间与季节的编织—萧红小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1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