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诗歌—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诗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另类”的诗歌—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关注当下的日常生活,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出现了以抒写当下世俗生活和生存体验为题材的创作倾向。这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与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的同类题材诗歌并不相同,它表现出立足生活、走向平民和草根、更加注重对主体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书写的创作倾向。本文将这种类型的诗歌称为日常生活诗歌。日常生活诗歌渐渐被学界所认可,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诗歌创作态势。这种诗歌与五四以来的传统新诗相比在艺术上和审美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体现出“另类”的诗意和“另类”的美。本文重点从艺术和审美两方面找到日常生活诗歌所具有的特质。首先从语言、叙事形式和抒情策略三方面论述其在艺术上的革新。在语言上表现为拒绝理性语言,注重挖掘口语的诗意力量;在叙事形式上表现为坚持“及物”和“日常”的叙事方式;在抒情策略上一方面表现为对意象的去蔽与还原,让具象和事态回归本真能指,另一方面表现为作者有意克制和隐藏自我情感后的“零度抒情”。然后从“崇高”和“审美”两方面的演变来论述其在审美上的革新。诗人们放弃了革命时代“崇高”的宣传格调,进而出现了反崇高和非崇高的创作倾向;在感官的审美上,出现了对“审丑”的偏移,不仅表现生活中的丑行丑态,精神上的消极颓废等深层次上的“丑”也成为诗人的重点表现对象。文章同时也梳理了日常生活诗歌的发展脉络,对其经典化进行了论述,以期让读者对日常生活诗歌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诗歌 口语 日常叙事 零度抒情 崇低 审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 日常生活题材诗歌的世纪变迁7-12
- 一、“暗流涌动”——新诗中的日常生活7-10
- 二、“浮出水面”——日常生活诗歌出现的语境10-12
- 第一章 日常生活诗歌的定位12-18
-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诗歌12-14
- 第二节 日常生活诗歌的发展脉络14-18
- 一、风生水起的八十年代14-15
- 二、繁荣发展的九十年代15-16
- 三、异质突起的新世纪16-18
- 第二章 “另类”的诗意:艺术策略的革新18-28
- 第一节 语言上的探索18-21
- 一、新的语言观18-19
- 二、口语诗意的崛起19-21
- 第二节 新的叙事诗学21-23
- 一、以日常叙事介入生活21-22
- 二、日常叙事写作的形态22-23
- 第三节 抒情策略的转移23-28
- 一、意象的去蔽与还原23-25
- 二、“零度抒情”25-28
- 第三章 “另类”的审美:审美情趣的革新28-37
- 第一节 由崇高到崇“低”28-32
- 一、“崇高”的演变28-29
- 二、“崇低”的诠释29-32
- 第二节 由审美到审“丑”32-37
- 一、“审丑”地位的凸出32-33
- 二、“丑怪当道”33-37
- 余论 日常生活诗歌的经典化37-43
- 一、什么是经典及如何经典化37-38
- 二、日常生活诗歌经典化的可能和挑战38-41
- 三、入史现状及问题省思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1期
3 ;《诗歌与人》:一个评委的诗人奖[J];诗探索;2010年06期
4 陈修元;;回乡的诗歌精神(组诗)[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8年02期
5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与诗歌[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01期
6 陆军;;西部、西部,用诗歌点燃的幸福——谈梁积林和他的诗歌创作[J];草地;2009年02期
7 田禾;;诗歌精神与诗人精神[J];红岩;2010年02期
8 杨建仁;;创作导向·题材取向·发展方向——从“诗歌与公共生活”话题谈起[J];飞天;2011年23期
9 陈原;;诗人已经变成了诗歌的敌人[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03期
10 霍俊明;;当下诗歌:骑着木马赶“现实”——新世纪诗歌精神的考察[J];山花;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强;;从临沂,走向哪里?——对邰筐诗歌的一种猜想[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邵波;;小群体筹划的诗歌“运动”——重视“中间代”命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周兴安;;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梨树诗歌回顾与展望[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8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夫刚;;愿诗歌与我们的灵魂朝夕相遇——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上的发言[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冕 洪子诚 徐敬亚;先锋诗歌:一代不如一代[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启建;诗歌是心灵救赎的一种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缪克构;诗歌生态恶化是谁惹的祸[N];文汇报;2007年
4 ;青海湖诗歌宣言[N];文学报;2007年
5 江湖;诗歌应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N];文艺报;2007年
6 张杰;以诗歌超越现实与物质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李犁;新世纪诗歌:第三次回归[N];文艺报;2011年
8 蒋登科;诗歌的无名时代:问题与机遇[N];文艺报;2011年
9 田禾;诗歌在突围中谋求生存和发展[N];文艺报;2012年
10 袁跃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N];邯郸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7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健;北岛诗歌镜类意象中的历史与自我[D];西南大学;2015年
2 高丽君;当代先锋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小云;嵇康、阮籍诗歌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帅;梁佩兰诗歌特色论[D];湘潭大学;2015年
5 李路平;“90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6 刘宁;《自行车》诗歌民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艳娟;以“焦虑”之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陈烨;诗与时的张力:汶川地震诗歌的诗学启示[D];西南大学;2016年
9 金鑫;新世纪诗歌的民生关怀[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董梅;“另类”的诗歌—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另类”的诗歌—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5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