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共同美”、大和解与新差别——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7-06-19 11:15

  本文关键词:“共同美”、大和解与新差别——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1977年"共同美"的提出与讨论入手,借助相关史料还原"共同美"这种美学主张的由来,分析其文化政治内涵。和20世纪50到70年代的"阶级美/阶级性"相比,"共同美"讨论给出了一组替代性的范畴"共同美/普遍人性",这组范畴成为"新时期"文学奠基性的美学观与人性观。从"阶级美"到"共同美",美学的和解构建着阶级的和解,这体现在王润滋表现"大和解"的小说《内当家》中。然而如何处理新的社会差别,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内在矛盾,《内当家》续篇《内当家之死》已然呈现了这一内部危机。此外,在张一弓的小说《黑娃照相》中,以"共同美"为基点的美学,逐渐呈现出新的"美"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美学"或者说对于"美"的阐释机制,并不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而是参与到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询唤之中。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王润滋;美学观;普遍人性;美学主张;李秀兰;毛泽东之歌;朱光潜;《人民文学》;乔光朴;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之发生”(批准号:13YJC751016)成果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一、超越差别的“共同美” 1977年7月24日下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在北京去世。据刘锡诚回忆,当时他正在《人民文学》编辑部讨论九月号的选题:“这样一个我所尊重的学者和前辈不幸逝世了,我想为他最后做一点事情。我打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在最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仙;新时期文学中的“自我”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建英;一部优秀的“断代史”教材——评《新时期文学》[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杨惠敏;后新时期文学及其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项目组;温存超;;努力打造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5 ;陕西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研讨会[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6 李林荣;;作为遗产和资源的“新时期文学”[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7 张凤举;刘朋朋;;“陕西新时期文学3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小说评论;2008年01期

8 李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促进地方性高校文化建设——“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断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9 范国英;;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教学中的批评教学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3 张学军;;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4 王春荣;;英雄乐章的文化审美变奏——新时期文学“英雄主题”及其多种表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7 刘勇;;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超越[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谷鹏飞;;“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张守仁;张弘;;《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N];文艺报;2007年

2 ;“时代·文学·人民”征文揭晓[N];文艺报;2008年

3 雷达;新时期文学每一重要时刻能听到他的声音[N];各界导报;2009年

4 记者 张红艳;《菏泽新时期文学大系》丛书(第一辑)出版发行[N];菏泽日报;2009年

5 傅祖栋;加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研究[N];文艺报;2014年

6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7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中文系;和谐生存:新时期文学的人本母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志忠;论新时期文学的可成长性[N];光明日报;2014年

9 刘大军;四川省安县座谈震后新时期文学发展[N];文学报;2009年

10 李运抟;新时期文学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形象[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晓琳;“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D];青岛大学;2015年

2 吴淑贞;论新时期文学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及其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丽;庄禅精神与新时期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淑青;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D];山东大学;2005年

5 邹华瑾;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觅;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7 冯雪梅;新时期文学中的干校书写[D];郑州大学;2011年

8 杨立;出版策划与新时期文学生产[D];西南大学;2006年

9 王琳;社会转型与新时期文学流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共同美”、大和解与新差别——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62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