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家学与师承看“二冯”诗学的“七子”派渊源

发布时间:2017-06-21 09:18

  本文关键词:从家学与师承看“二冯”诗学的“七子”派渊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虞“二冯”被誉为“虞山诗派”之“疑丞”,历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对“七子”复古诗风的中坚力量,几乎没人注意到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二冯”诗学的真正面目,也不利于厘清明清之际诗风转换的实际轨迹,从而影响了对“虞山诗派”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从家学和师承两个二方面,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关系进行对比梳理,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二冯”诗学取径晚唐而上溯齐梁、推崇比兴、重视辞采、追求温柔敦厚等主要主张,深受其父冯复京的影响,与其师钱谦益的论诗宗旨颇相异趣,很大程度上是“七子”派“格调”诗学的一种内部超越和发展。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虞山诗派 “二冯” “七子”派 钱谦益 诗学
【正文快照】: 海虞“二冯”被誉为“虞山诗派”之“疑丞”对“七子”复古诗风的中坚力量,几乎没人注意到(钱仲联1),历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 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在文献阅读 过程中发现,“二冯”诗学多受其父冯复京的影 子复古论影响,斥宋诗为固陋,又时有己见”(冯响,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放鸣;王光利;;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2 霍俊明;;能否“重新作一个浪漫主义者”——1990年代以后:浪漫主义诗学的“末路”或“观念史”[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世昭;;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巨川;;穿越日常与崇高的性灵之音——简论徐俊国的诗集《燕子歇脚的地方》[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劲松;对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文化扬弃[N];文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巍;二十世纪女作家生命意识与性别诗学的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D];四川大学;2003年

7 黄飞立;诗学曲学比较引论[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琪;金代后期诗学论争及其文学史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孟雯;清代诗学中的自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志强;两宋文学嬗变背景下的李之仪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黄文彬;先秦两汉魏晋“雅”“怨”诗学之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舒彦;论中国“诗学”对圣经汉译语言与样式的操纵[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振;绿原晚年生命诗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项念东;黄宗羲诗学性情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肖开莲;传统的“现存”:从性灵诗学到五四新诗[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厉运伟;象思维的诗学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博;“含蓄”范畴新释与含蓄诗学体系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家学与师承看“二冯”诗学的“七子”派渊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68226.html

上一篇:做菜是一种能力  
下一篇:由清明节想到的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