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与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中的佛典注释
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以下或简称《笺注》)成书于乾隆初年,一直被认为是王维诗文注本中的善本。王维诗文中涉及的佛学概念俯拾皆是,《笺注》在这方面主要得力于王琦的帮助。王琦参与《笺注》的佛教相关注释,早被学术界所认识,但至今没有被深入研究,往往只在单独研究赵殿成或王琦时,只言片语的交代。 然王琦与《王右丞集笺注》中佛典注释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讨。关于王琦与《笺注》的联系,最受关注的材料是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例略》一文中所言:
间与友朋会集,质疑访逸,研榷是非,采其合者载之,必冠以姓氏,不敢隐没。至于竺乾氏之书,素未泛览,即同人中亦鲜有旁通,惟王友琢崖时见其游目其中。每有所注,辄就访问,多检出本处示余。今注中所载,龙藏贝书之故实,一花五叶之源流,皆其所寻章摘句以襄助者也。因条数繁多,故姓字不及广载。从中可以得到两条信息:其一,《笺注》中与王琦关系最密切的是“竺乾氏之书”,即佛教的相关事典,这一点毋庸置疑。其二,《笺注》中有关佛典的注疏,几乎全部有王琦的参与和助益。这个观点尚未被学术界确认,以下将对此作进一步论证。
王维生活在佛教最为鼎盛的盛唐时代,彼时贤哲各张门户,兰菊竞美。王维本人悉心奉佛,与许多名僧都有交游,晚年更是出离世事而醉心佛教,其传世的诗歌,多以富于禅境、禅味而载誉诗坛,人称诗佛。这样一个虔诚的信仰者,他的诗文中自然不乏佛教的术语和事典,且这些术语、事典亦透露出王维一时之思想心境;对于其诗文思想的表达亦是相当重要。赵殿成出自书香门第,世代以儒为业,继承清代朴学传统,精通根柢之学。以儒家为本的赵殿成虽然博综文史,但对于佛教的事典则不甚了解,如前文所引的《例略》中说: “至于竺乾氏之书,素未泛览”。@而他的好友王琦却是精通内典,对于佛书多有研习。清代学者杭世骏在《李太白全集》的序文中赞道:
且吾言太白才兼仙佛,其蕴蓄为何如耶?二氏之书,与晋儒之着述相埒,上下千古,而能尽读之者,吾于唐得一人焉, 日段柯古,吾于宋得一人焉, 日释氏赞宁,吾于前明得一人焉, 日宋氏潜溪。以近代而论,蒙叟研精内典,而玄门之旨奥未窥.竹诧朱氏自言于竺乾之书,诗文未敢阑入,则并蒙叟之长而犹且怖若河汉,他可知矣。载庵早鳏,阒处如退院老僧、空山道士, 日研寻于二氏之精英,以其余事而为是书,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挟三家未窥之妙。④杭世骏称赞王琦精通佛道之书,并将其与段柯古、释赞宁等博古通今的大家相提并论,可见对王琦的学识推崇之高。又提到王琦丧妻之后,过着清修如僧侣般的生活,常日研习佛道二氏的经典,甚至把研寻佛道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以剩余的精力着书。
由上可知,王维诗文多涉释典,而赵殿成对于佛教并不熟悉,佛典相关的注释工作,赵殿成难以一人之力独挑大梁,而好友中唯有王琦精通内典,则王琦的参与和襄助是势所必然。
赵殿成与王琦的私交甚好,两人平日来往甚密,频繁的交游为《笺注》中每条释典注释的研榷访逸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赵殿成的堂弟赵信为王琦注疏的《李太白全集》作序亦言:又以余松谷三兄注右丞诗,相藉扬榷,久行于世。今此书不得与松谷析疑辨谬,共助落成,益又为之感叹已。余乐叙其书,并识其言,而传其人之高谊有如此。⑤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6,而据《松谷君墓志铭》所载,赵殿成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是《李太白全集》成书之时,赵殿成已仙逝两年。赵信在序文中回忆赵、王二人的友谊,将《王右丞集笺注》的注疏作为主要事件,更叹息《李太白全集》已不能是二人共助落成,并于序末称扬王琦“高谊”,可见《笺注》着书之时,二人应当交往甚繁。王琦为钱塘人,笔耕论文,赵氏家族住在仁和,两地相去不远。据民国十一年《杭州府志》卷一四三《义行三》可知,赵殿成是王琦的“姊婿”。赵树元所撰《周慎斋遗书·序》中说:余舅祖琢崖王先生??未弱冠,补弟子员,即馆余家。先生父松谷公,相与昕夕讨论书史,上下古今,旁及青鸟演禽、蓍筮云篆,贝叶之文,兼收并览,孳孳至忘寝食。⑦王琦不到弱冠之年便寄居在赵殿成家中,平日与赵殿成一起谈古论今,并览百家。如此密切的交流为王琦襄助《笺注》营造了很好的条件。由此可见,王琦全面参与《王右丞集笺注》的注疏工作可谓包揽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主观上说,赵殿成治学严谨,取舍和注解都十分慎重,尤忌臆测。赵殿成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康乾时期,正是考据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考据学的治学根本,就在于“实事求是”、 “无证不信”。赵殿成曾言:校理旧文,芟柞浮蔓,搜遗补逸,不欲为空谬之谈,亦不敢为深文之说,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旨而已。⑧可见其作《笺注》时,即本着审慎谨严的态度而为。成书之后,仍“修饰历年,颇有涂抹” ,历时八年一再修订后才付诸剞劂。赵殿成注疏之态度严谨至此,当其遇到所不熟悉的佛教术语或事典时,必然要与通晓之人研榷是非,而不敢妄加臆度。而精通佛典的王琦又与赵殿成有着密切的交游以及寻访的便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王右丞集笺注》中与佛教相关的注疏,应获益于王琦良多。
由此,再看最前文所引的《笺注·例略》材料,赵殿成所说“每有所注,辄就访问”, “皆其所寻章摘句以襄助者也” 以及“条数繁多,故姓字不及广载”,便不是赵殿成的自谦之辞,而正是王琦参与所有佛典相关注释的事实写照。集笺注》以详尽周备为特色,博采四部之众书,慎择百家之论说。王琦亦擅长笺注之学,注有《李太白全集》(以下或简称《全集》)三十六卷和《李长吉歌诗汇解》五卷,皆通行于世。此三部书都或多或少地存有佛典相关注释,将这些注释一一辑出并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多存相似之处。
(一)注释引用的佛典出处十分相似据粗略统计,将《王右丞集笺注》中引用较多的佛教相关文献及其引用次数列表如下,并按引用次数从多到少排列:经藏:《涅榘经》(74次)、《华严经》(60次)、《维摩诘经》(56次)、《法华经》(39次)、《大般若经》(22次)、《楞伽经》(18次)、《菩萨璎珞经》(12次)、《楞严经》(9次)、《佛报恩经》(6次)、《仁王经》(6次)、《金刚经》(5次)、《佛遗教经》(5次)、《四十二章经》(3次)类书、丛书:《法苑珠林》(36次)、《释氏要览》(33次)、《大藏一览》(10次)辞书:《翻译名义》(22次)其他:《魏书·释老志》(5次)将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中引用较多的佛教文献从多到少排列:
经藏: 《维摩诘经》(15次)、《法华经》(14次)、《楞严经》(9次)、《华严经》(7次)、《涅榘经》(5次)、《观无量寿经》(5次)、《阿弥陀经》(4次)、《佛报恩经》(2次)类书、丛书:《法苑珠林》(32次)、《释氏要览》(6次)辞书:《翻译名义》(6次)其他:《洛阳伽蓝记》(6次)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王右丞集笺注》与《李太白全集》所引用的佛教相关文献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一,类书的使用次数较多,其引用最多的都为法苑珠林》和《释氏要览》;其二,辞书使用最多的都是《翻译名义》;其三,佛经文献引用最多的都为《维摩诘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架经》等大乘佛教经典。从两部书在注释中所引的全部佛教文献来看,绝大部分是大乘佛教的经论,所涉及的小乘佛教经论不但次数少,而且种类亦寥寥无几,仅有《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等常见经典,而这些经典虽列小乘,却亦含有明显的大乘思想。此外,还需说明的是,由于李贺的诗歌绝少涉及佛教事典,因此王琦汇注的《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所引的佛教条目非常少,涉及的相关文献主要有《释氏要览》、《魏书·释老志》、《佛国记》、《洛阳伽蓝记》、《释迦方志》等若干本,引用次数均为一次。这些文献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在《笺注》的所引文献中。
(二)注释所引的佛教文献都为通行版本从注释所引用的文献版本来看, 《王右丞集笺注》与《李太白全集》所用的版本一模一样,都为当时的通行本。本文以引用最多的经典《维摩诘经》为例。
《维摩诘经》在中土先后七译,其中四译早已佚失,传世三译为: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相关注疏则不胜枚举,且多是颇具影响力的高僧大德,如僧肇、吉藏、智额、窥基、湛然等。但《笺注》和《李太白全集》所引《维摩诘经》合计71次,全部都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版本,注疏都为僧肇所撰的《注维摩诘经》。《注维摩诘经》是僧肇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其师鸠摩罗什及竺道生、道融的相关说法,对该经的思想旨趣详加阐释。《笺注》卷三的古诗《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于“香积饭”条目下引《维摩诘经》中《香积佛品》经文,《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一古近体诗《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于“香阁”条目下亦引《维摩诘经》这段经文。现将两处注文,与三个版本进行比勘:《王右丞集笺注》: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⑩ 《李太白全集》: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维摩诘所说经》: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佛说维摩诘经》:上方界分去此剁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积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日众香。@ 《说无垢称经》:上方界分去此佛土,过四十二兢伽沙等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一切妙香。其中有佛号最上香台0@很明显,《笺注》与《全集》中所引用的《维摩诘经》为同一个版本,即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两部书也都多处引用僧肇所撰的《注维摩诘经》,引用时多有注明“鸠摩罗什云”、“僧肇”云,辨别明显,此处不再详列。《笺注》注释中所引用的其他佛经,如《法华经》、《涅架经》、《楞严经》、《四十二章经》等,都以当时所通行的经本为底本,没有采纳不同译本的情况。由于数量繁多,此处不再一一说明。
(三)注释相同的条目若干在比较《王右丞集笺注》与《李太白全集》时发现,有若干注释条目的内容和思路是一样的。谨辑录二例如下:
例1、熏A 《笺注》卷二十《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 《释氏要览》:熏义者,《显识论》云:譬如烧香熏衣,香体灭而香气在衣,此香不可言有,体灭故;不可言无,香气在衣故。《宗镜录》: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真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B《全集》卷二十八《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释氏要览》:熏义者, 《显识论》云:譬如烧香熏衣,香体灭而香气在衣。此香不可言有,香体灭故;不可言无,香气在衣故。@丞集笺注》中的佛典注释 91《王右丞集笺注》: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⑩ 《李太白全集》: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维摩诘所说经》: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佛说维摩诘经》:上方界分去此剁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积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日众香。@ 《说无垢称经》:上方界分去此佛土,过四十二兢伽沙等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一切妙香。其中有佛号最上香台0@很明显,《笺注》与《全集》中所引用的《维摩诘经》为同一个版本,即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两部书也都多处引用僧肇所撰的《注维摩诘经》,引用时多有注明“鸠摩罗什云”、“僧肇”云,辨别明显,此处不再详列。《笺注》注释中所引用的其他佛经,如《法华经》、《涅架经》、《楞严经》、《四十二章经》等,都以当时所通行的经本为底本,没有采纳不同译本的情况。由于数量繁多,此处不再一一说明。
(三)注释相同的条目若干在比较《王右丞集笺注》与《李太白全集》时发现,有若干注释条目的内容和思路是一样的。谨辑录二例如下:例1、熏A 《笺注》卷二十《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 《释氏要览》:
熏义者,《显识论》云:譬如烧香熏衣,香体灭而香气在衣,此香不可言有,体灭故;不可言无,香气在衣故。《宗镜录》: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真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B《全集》卷二十八《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释氏要览》:熏义者, 《显识论》云:譬如烧香熏衣,香体灭而香气在衣。此香不可言有,香体灭故;不可言无,香气在衣故。@例2、抖擞A 《笺注》卷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抖擞,犹言振作。《释氏要览》:头陀,梵语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⑥B《全集》卷七《僧伽歌》:《法苑珠林》: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锦绣万花谷》:头陀,梵语云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坌真心,此人能振掸除去,故今讹称头陀。@例1中,“熏”义解释,《笺注》与《全集》所援引的《释氏要览》部分内容相同,《笺注》另增一条《宗镜录》中的解释材料。例2中,对“抖擞”的解释,《全集》较《笺注》更加详化了。尽管所引的文献不同,但内容和思路都是一样的。可以说,《笺注》中所引的内容不过是将《全集》中的两条材料整合为一了。
本文编号:4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775.html
下一篇:管窥《钦定词谱》的律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