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陈谢类文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3年
汉魏六朝陈谢类文体研究
孙俊英
【摘要】: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汉魏六朝的陈谢类文体。对于陈谢类文体相关文献的整理,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是很详细的。他根据骈文的功用,,对隋唐之前的骈文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明确的分类,“陈谢类”就是其一。本文正是以李兆洛《骈体文钞》的分类为基础,从起源、释名、时代特征、功能作用等角度对汉魏六朝的陈谢类文体进行研究。 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正文之前的绪论,介绍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简要追溯陈谢类文体的起源,主要解释陈谢类文体的名称并说明含义,涉及陈谢类文体中的各个文体形式,如章、表、上书、疏、笺、启等等,重点介绍陈谢类文体的主体部分—章、表和上书;第二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选出汉魏六朝陈谢类的代表文章加以评定。按照朝代论述陈谢类文体的演变情况。共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先说明该朝代文学背景的发展方向及文人心态的变化方向。然后举出该朝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一步说明陈谢类文体的发展变化。其中还包括陈谢类文体的体制和格式以及陈谢类文体的创作及作用;第三部分是汉魏六朝陈谢类文体的地位及影响,主要说明陈谢类文体在整个汉魏六朝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同文体的影响。陈谢类文体贯穿整个古代文学的始终,其地位不可忽略。陈谢类文体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尤以对唐陈谢的影响为最。总体上来说,本文主要是在骈文演变的大背景下,具体研究陈谢类文体。作为骈文演变的载体,陈谢类文体在汉魏六朝文学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德虎;;试论魏晋南北朝章表文发展概况及原因[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李乃龙;;“上书”的文体特征与《文选》“上书”的劝谏模式——兼论上书体兴衰的政治土壤[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于景祥;骈文的形成与鼎盛[J];文学评论;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王柯;《三国志》语词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振龙;;建安文人用典的创新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束莉;;汉晋文化思潮演进中的谯郡夏侯氏家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甘松;;《草堂诗余》与明前中期词学演变——以陈铎、张綖等人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吉定;;回顾与展望:庾信研究六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邵磊;;《瘗鹤铭》的时代与书人考证[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曹美娜;;论“器”[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邵炳军;梅军;;关于《〈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若干问题的思考[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周仕慧;;论乐府诗中的三言节奏与词[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7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孙娟;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卫荣 ,王铭;从“章”文种的消亡论“通俗实用”是应用文的生命——《建平王庆江皇后正位章》考析[J];秘书;2001年11期
2 王更生;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意义[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音;以心统境 以境通心──汉魏六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汪榕培;汉魏六朝诗译后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3 王华宝;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燕良轼;汉魏六朝的几种智力学说[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5 张海鸥;梁锐;;汉魏六朝哀辞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特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程丽芳;;生态美学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8 ;王运熙教授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9 舒仁辉 ,王学勤;汉魏六朝妇女劳动生活简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李建中;从品评文人到精析文心——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概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鸥;;汉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译及其在乐府文学研究中的意义[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尤小平;;志尚高雅、博学多通的张燮与万石山房[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王运熙;;李白的文学批评[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5 吴相洲;;略谈唐代旧题乐府的入乐问题[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以宪;;汉乐府诗中的寓言体[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王建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写中国诗歌史[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克陵;孙小珂;;风景名山与道教“洞天福地”建构[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胡如虹;;论汉代楚歌[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李怀之;;《内经》俗字研究的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成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石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陈允吉;[N];光明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彩华 杨奉润;[N];广元日报;2009年
5 袁敏;[N];太原日报;2006年
6 郭建勋;[N];光明日报;2006年
7 张瑞田;[N];美术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邱家和;[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吴庚振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陈尚君;[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4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巍;汉魏六朝至唐五代悟道求仙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官士刚;汉魏六朝赀税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广宽;汉魏六朝书论用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赖志凯;诗学复古与王闿运及汉魏六朝诗派[D];暨南大学;2000年
7 刘丽;汉魏六朝诗歌语词考释[D];西北大学;2004年
8 陈俊荣;汉魏六朝道教仙传故事类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强;汉魏六朝家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宋志民;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七”体[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陈谢类文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