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05年
文原于道
李丽琴
【摘要】:刘勰“文原于道”的文学观念,多年来一直是困扰“龙学”研究的一大症结。鲁迅关于“道之文”的所谓“汗漫”之说,①也一直为“龙学”界众多学者所认同。②本文首先从这一“汗漫”之说开始,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汗漫”理解,究其实质,实在于对“道之文”之“道”与“经,恒久之至道”之“道”这两个“道”的不理解的缘故。从《宗经》篇“经,恒久之至道”之“道”来理解《原道》篇“道之文”之“道”,必然产生“汗漫”之感。 有鉴于此,笔者从《文心雕龙》对“原”与“源”的区别使用,对《原道》篇首段之“道”、“文”、“德”、与“大”等的意义分析,论证“道之文”之“道”是与“经,恒久之至道”之“道”相区别的形上之“道”,这一“道”作为万事万物存在的终极依据为“经”奠定了存在的形上基础;而“经”经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道—圣—经”模式,“圣人之文”——“经”就作为“道”之本体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也即汤用彤所谓之“表现天地自然之充足的媒介”,③自此具备了坚固的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 接下来,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刘勰何以会对“道之文”产生这样的理解? 第一,从刘勰“文原于道”的观念与经学玄学化思想理路的一致性方面,论述魏晋士人面对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和经学危机,人格修养上兼修儒道,经学理解中援道入儒,对圣人人格和儒家之道做出了重新的、创造性的玄学化理解,“经”成为“圣人体无”的产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继德;论刘勰的文学起源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张发祥;刘勰《原道》的“文德”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戚良德;道之文与文之道——论刘勰的文艺观念之一[J];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4 朱良志;《文心雕龙·原道》的文化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02期
5 杨晓莲;从三篇《原道》看儒家文艺思想的影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白春香;刘勰的“情采”观[J];中州学刊;2004年01期
7 李平;天人合一 心物相通——刘勰“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及其文化渊源[J];江海学刊;2000年03期
8 李丽琴;;论刘勰《情采》篇的“真性情”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贾佳;;《文心雕龙·物色》中的通变思想新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平;《文心雕龙·原道》三题——兼论刘勰对古代哲学传统的继承[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先培;;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正诂——兼论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的几条原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蔡宗阳;;论譬喻的分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徐中玉;;“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钱永波;;弘扬优秀六朝文化,促进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徐炳昌;;关于作家语言风格研究方法的思索[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童山东;曾玉章;;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与刘勰《文心雕龙》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比较[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8 宋世才;;论修辞的得体美[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9 陈长义;;在复古文学观影响下的唐代小说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10 黄广华;;《文心雕龙》与因明学[A];因明研究[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石;[N];光明日报;2001年
2 扬州大学 顾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张光年;[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祁志祥;[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冯春田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史忠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晶;[N];光明日报;2004年
8 ;[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龙选理;[N];协商新报;2006年
10 胡家祥;[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琴;道之文[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万洪;《文心雕龙》雅丽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戚良德;《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8 高云;四萧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薇;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琴;文原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振中;《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洋;《文心雕龙》意象说微探[D];郑州大学;2003年
4 袁永平;拉康理论视域下的《文心雕龙》枢纽论[D];兰州大学;2010年
5 路舒程;《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房国友;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双同;中古文论视野下的“隐秀”考论[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常娜;《文心雕龙》“文心”论探议[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瑞鑫;《周易》对《文心雕龙》形上理论建构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唐春亮;刘勰与萧统诗歌观之异同及其成因[D];扬州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