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灵晕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借鉴研究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灵晕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借鉴研究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纵观其一生虽仅有40余年,但其思想却具有超前性,充满矛盾与冲突。他看到了由技术发展所造成的艺术的断裂,在其生前发表的寥寥无几的著作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他独创的提出“灵晕”,旨在揭示技术发展的今天,艺术失去了古典时期以经验为存在基础的现状,商品拜物教将艺术转变为一种独特的受资本控制的商品;有灵晕的艺术被大量的艺术复制品所取代;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艺术品为唤醒大众的革命意识提供了可能。虽然本雅明的理论具有超前性,但本雅明所针对的是二战前纳粹主义所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美化战争、鼓动战争、激起社会大众的民族主义思维、煽动民族仇恨等文化宣传理念,因此其时代性也极为明显。当下我国文艺发展之现状,是商品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艺术品的内容空洞、价值的缺失、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粗制滥造的文化观和一味的仿制,失去了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价值引导和东方文化独有的吸引性,加之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文艺发展所突出的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并且这种价值导向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本雅明灵晕理论的研究为主线,分析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唯物性和辩证性,理解本雅明所说的工业时代灵晕消失的必然性,大众文化的兴盛的不可避免。因此对本雅明灵晕理论的分析可以反观我国当下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现状,并为其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作用。
【关键词】:本雅明 大众文化 灵晕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选题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10-11
- 一、本雅明以灵晕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的产生11-19
- (一)本雅明生平及主要作品11-12
- (二)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背景12-13
- (三)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理论渊源探寻13-15
- 1.康德美学思想13-14
- 2.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14
- 3.卢卡奇物化理论14-15
- (四)本雅明以灵晕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特征15-19
- 1.灵晕(Aura)的独创性15-17
- 2.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17
- 3.在现代西方文化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17-19
- 二、本雅明以灵晕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内涵分析19-32
- (一)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灵晕19-23
- 1.灵晕的特征19-20
- 2.灵晕的价值20-21
- 3.灵晕的历史演变21-23
- (二)灵晕在工业文明时代消亡23-32
- 1.灵晕在工业文明时代消亡的可能性23-26
- 2.灵晕在工业文明时代消亡的必然性26-32
- 三、本雅明以灵晕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借鉴32-49
- (一)我国当下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诉求32-37
- 1.历史背景32-35
- 2.历史诉求35-37
- (二)我国当下文艺发展灵晕缺失的现状37-42
- 1.灵晕消亡使社会大众自主性消失37-38
- 2.灵晕的消亡使社会大众产生了认同危机38-39
- 3.灵晕消亡使现代艺术成为失去内涵的空壳39-40
- 4.灵晕消亡使消费主义盛行40-41
- 5.灵晕的消亡剥夺了艺术欣赏的想象空间41-42
- 6.灵晕的消亡使社会大众审美价值扭曲42
- (三)基于灵晕理论对我国未来文艺发展之展望42-49
- 1.大众文化时代用群体意识唤醒大众的自主性43
- 2.大众文化时代用参与意识使大众走出认同危机43-44
- 3.大众文化时代用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丰富当代艺术的内涵44-45
- 4.大众文化时代用简约中和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45-46
- 5.大众文化时代用灵晕的价值保留艺术欣赏的想象空间46-47
- 6.大众文化时代用传统文化丰富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47-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谋;本雅明之死[J];读书;2003年02期
2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3 斯蒂芬·布隆纳;朱宁嘉;;修复碎片:瓦尔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义(第一部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4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6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7 纪逗;;本雅明的历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8 刘思聪;;震惊体验与艺术的政治化潜能——本雅明论电影与摄影[J];文艺评论;2008年03期
9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10 张典;;本雅明的救赎历史观[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3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3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