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租界文化对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影响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的作品充满着中西文化的特色,对于这种创作特色的形成,学术界往往从张爱玲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据,却忽略了—个更重要的因素——张爱玲生活的租界大环境。张爱玲在国内生活的区域与租界密切相关,在上海、天津时她居住在租界内,即使是求学香港,香港作为当时英国的殖民地,也是更为彻底的租界。租界与华界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租界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走向式微,张爱玲在租界生活的时期也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此,本论文在研究租界文化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张爱玲的早期创作,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剧本。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张爱玲的早期创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化批评相关理论,就租界文化对张爱玲作品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张爱玲早期作品里的租界社会风貌和亦中亦西的写作手法。这不仅是对张爱玲作品研究的扩展,也是对完善张爱玲研究的努力。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目前学界涉及张爱玲与租界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界定租界、文化、租界文化,认为租界是丧权辱国的国中之国,在租界殖民主义与民族意识交织。第二章探寻张爱玲在租界的生活轨迹,从张爱玲在上海租界、天津租界、香港的生活总述这些生活经验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从而为本研究课题寻找现实依据。第三章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内容上探讨租界文化对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包括租界社会风貌、洋场众生相以及人物婚恋观,在张爱玲作品里租界特殊的社会风貌我们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两方面来谈,她既展示了摩登现代的物质文明、时尚前卫的精神文化,也揭露了租界里变态的情欲物欲等罪恶,而且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有着感伤、颓废的情调。而最能体现租界移民文化的是租界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以及男女性不同的婚恋观。第四章从写法上观照租界文化对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影响,张爱玲参差对照、心理描写与意象表达等亦中亦西的写法,既与传统有别,又不与西方完全雷同,这是租界文化影响下张爱玲的写作手法。除了家庭环境对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影响之外,租界文化对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研究,从租界文化角度进入张爱玲早期作品,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张爱玲,以期在完善张爱玲的研究上做出努力。
【关键词】:租界文化 张爱玲 早期创作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4
- 第一章 租界文化14-19
- 第一节 租界的含义14-16
- 第二节 文化的含义16-17
- 第三节 租界文化的含义17-19
- 第二章 张爱玲与租界的关系19-23
- 第一节 张爱玲在上海租界19-20
- 第二节 张爱玲在天津租界20-21
- 第三节 张爱玲在香港21-23
- 第三章 张爱玲早期租界生活书写23-40
- 第一节 租界社会风貌23-28
- 一、物质生活23-25
- 二、精神文化25-27
- 三、感伤情调与颓废叙事27-28
- 第二节 洋场众生相28-33
- 一、旧家庭里的三代人28-30
- 二、有西洋背景的一类人30-32
- 三、仆人32-33
- 第三节 人物婚恋观33-40
- 一、男性婚恋观34-35
- 二、女性婚恋观35-36
- 三、外因剖析36-40
- 第四章 亦中亦西的写法40-47
- 第一节 参差对照40-43
- 一、人物命运的对照40-42
- 二、环境的对照42-43
- 第二节 心理描写与意象43-47
- 一、植物44-45
- 二、没有生命的物品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4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6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9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10 庞莉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比较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永颜;诞辰90周年纪念张爱玲的世界为何历久弥新?[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续鸿明;张爱玲著作如何翻越版权“万重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闵良臣;“一身俗骨”张爱玲[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续鸿明;内地多家出版社被诉侵权 张爱玲版权归属扑朔迷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王侃;都市文化的影像化呈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新慧;张爱玲经典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6 潘莉;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怀昭;艾米莉·勃朗特与张爱玲“自然主义”风格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5年
8 孟芳芳;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吴依涵;张爱玲独特女性观下创作美学的呈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