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诗歌的特点_阮籍诗歌主要内容_《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阮籍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5年
嵇康、阮籍诗歌比较研究
王小云
【摘要】:“文如其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关系密切。但是作家个性对作品风格产生影响的前提是作家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创作活动,即成为真正的创作主体。因此要从作家的角度研究作品的风格,就必须深入作家的创作实践,具体分析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个性。嵇康和阮籍的诗歌创作是为了抒发自我,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二人的诗歌风格深受他们个性差异的影响。分析嵇康和阮籍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个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作品的风格的成因。全文共分五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绪论,后面四个章节共同组成文章的主体。后四章就创作活动中所涉及的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审美角度、抒情形象等四个与创作主体有关的要素进行比较。通过对嵇阮二人诗歌的解读,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展现的主体个性,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各自的主体个性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绪论部分,解释本文选择对嵇阮诗歌比较的原因,介绍将创作活动中的个性特征与作品风格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梳理目前嵇阮诗歌比较研究的概况。第一章,比较嵇康和阮籍诗歌创作的动机。嵇康主要是以诗明志,是为了塑造自己卓荤不群的形象,在诗歌内容上,言志成分多。根据表明志向的方式,可以分为用言语阐释以“述志”,用情境感染以“怡志”,还有借抒情契机以“明志”三种情况。阮籍主要是借诗抒情,是为了给长期压抑的情感找个出口,在诗歌内容上抒情的成分多。根据诗中情感与志趣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单纯抒情”;“因情生志”,在抒发痛苦之情的过程完成自我提升,从而生成新的追求;“因志生情”,抒发因志受阻而产生的痛苦之情。二人不同的创作动机使他们选择了不同诗歌体裁,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精神气质。第二章,分析嵇康和阮籍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的各种心理机制,这其中就包括理智与感情这两个要素。嵇康的理智表现在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路的把握上;感情表现在对诗歌这一文体本身的审美要求的忽略。他知道要写什么,却没在意不能写什么。阮籍的感情表现在某些诗歌在开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大部分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思维跳动活跃;理智表现在他有意地模糊抒情的具体背景。他有时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但是清楚不写什么。由于理智与情感的不同侧重,嵇康的诗有时过于感情激切,有时又不够生动;而阮籍则是将情感与含蓄相结合,生动形象,可是又有难以理解的一面。第三章,分析嵇康和阮籍在创作活动中面对客观外物时不同的审美视角。嵇康和阮籍都对景物采取整体把握的态度,不关注自然外物的具象特征。然而嵇康关注的是对自然本质的体悟,承认自然本身的审美价值;阮籍关注的是自然外物与现实的相似之处,突出表现景物中体现的人生理念。不同的审美角度影响了自然外物在诗中的地位,也造成了诗歌不同的意境。第四章,分析嵇康和阮籍创作过程中不同的抒情形象。具有鲜明主体性的文学创作,诗中抒情主体和创作主体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抒情形象能够呈现出诗人自己的个性特征。审美视角反映了嵇阮二人如何将自然环境创为诗歌意境,抒情主体则体现了二人如何将现实人生变成艺术形象。嵇康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世界的先觉者。他们坚信于自己的选择,始终如一。阮籍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世界的探索者。他们不断地找寻出路又不断地自我否定,反反复复地摸索。抒情形象的影响下,嵇阮二人诗中具体形象类型不同,诗中情感与哲思的关系不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明;嵇阮的人生哲学与人生道路[J];求索;1990年06期
2 鲁枢元;;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J];上海文学;1982年09期
3 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J];文史哲;1987年03期
4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雯婧;阮籍《咏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永平;嵇康诗文风格论[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强;嵇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魏宏灿;建安文人创作以赋为宗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史向前;;嵇康与魏晋玄学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光照;倪永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体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钱雯,赵春华;嵇康以后情感理论的演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何旺生;在“言志”与“摹仿”之间——兼与曹顺庆先生商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何换生;论先锋文学与人道主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昉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10 马黎丽;;西晋直臣傅咸简论[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孙明君;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的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年01期
4 蒋艳萍;论道教信仰对嵇康人生观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1年01期
5 卢银兰;老庄的道与嵇康的养生观[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钱志熙;;论阮籍《咏怀诗》——组诗创作性质及其主题的逻辑展开[J];东方丛刊;2008年01期
7 高晨阳;阮籍与嵇康思想及人格之比较[J];东岳论丛;1993年01期
8 周斌;;嵇康之死及其矛盾心理的发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9 皮元珍;《诗经》传统的开拓与嬗变——论嵇康四言诗[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叶祖帅;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从祥;阮籍诗歌“遥深”特色论稿[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肖雪莲;阮籍诗文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能;玄学与阮籍《咏怀》诗[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吕辛福;论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文人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6年
5 米晓燕;阮籍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瑞芝;阮籍五言《咏怀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1期
3 ;《诗歌与人》:一个评委的诗人奖[J];诗探索;2010年06期
4 陈修元;;回乡的诗歌精神(组诗)[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8年02期
5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与诗歌[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01期
6 陆军;;西部、西部,用诗歌点燃的幸福——谈梁积林和他的诗歌创作[J];草地;2009年02期
7 田禾;;诗歌精神与诗人精神[J];红岩;2010年02期
8 杨建仁;;创作导向·题材取向·发展方向——从“诗歌与公共生活”话题谈起[J];飞天;2011年23期
9 陈原;;诗人已经变成了诗歌的敌人[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03期
10 霍俊明;;当下诗歌:骑着木马赶“现实”——新世纪诗歌精神的考察[J];山花;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强;;从临沂,走向哪里?——对邰筐诗歌的一种猜想[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邵波;;小群体筹划的诗歌“运动”——重视“中间代”命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周兴安;;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梨树诗歌回顾与展望[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8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夫刚;;愿诗歌与我们的灵魂朝夕相遇——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上的发言[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冕 洪子诚 徐敬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启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缪克构;[N];文汇报;2007年
4 ;[N];文学报;2007年
5 江湖;[N];文艺报;2007年
6 张杰;[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李犁;[N];文艺报;2011年
8 蒋登科;[N];文艺报;2011年
9 田禾;[N];文艺报;2012年
10 袁跃兴;[N];邯郸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7 赖彧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健;北岛诗歌镜类意象中的历史与自我[D];西南大学;2015年
2 高丽君;当代先锋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小云;嵇康、阮籍诗歌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邵波;论“中间代”诗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5 乔军豫;论90年代李瑛诗歌的“向内转”[D];西南大学;2011年
6 乔琦;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的消解与重构[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群;文革诗歌修辞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向美林;论张洪波诗歌的象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雷素娟;论杨键诗歌的忏悔意识[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10 霍国保;日常主义先锋诗歌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阮籍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4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4364.html